其实,这个病并不是什么咽炎,而是抽动症,也叫抽动障碍。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多发于3至15岁的儿童,该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五官多个部位抽动,比如眨眼睛、嗅鼻子、摇头、耸肩、嘴角抽动、频繁清嗓子等等。” 抽动症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宝宝的“吭吭声”是咽喉部肌肉抽动的结果,入睡后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在陌生人面前或紧张时会加重。
“很多家长将多动症与抽动症混淆。简单区分来说,多动症主要是坐不住,而抽动症则是面部或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
很多孩子频繁地出现眨眼、摇头、耸肩、清嗓子等动作,往往家长们并不是太在意,以为是孩子故意捣鬼或是模仿,其实这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症状。
小儿抽动症在门诊很常见,但由于其发病表现类似于结膜炎、咽炎、多动症等疾病,所以这类疾病很多容易被误诊,当作眼科、耳鼻喉科等疾病来治疗。
“门诊上时常会遇到被误诊的小患者,比如有的孩子经常眨巴眼,家长可能会误认为孩子看手机、电视太多了,用点眼药水就好了。可是用了一个星期的眼药水也没有好转,最后辗转才来到儿科门诊。
特别是一些频繁清嗓子的患儿,会被误诊为咽炎、肺炎,长时间用药。”
小儿抽动症开始可能会单一的表现为表现为眨眼睛或清嗓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变多,可能会出现眨眼、嗅鼻子、耸肩、清嗓子等一系列抽动动作。
抽动的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
为患儿心身上营造正常的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行为治疗:
习惯训练治疗抽动症,以学习习惯训练疗效最好。
3、其他治疗:
对大脑深部的苍白球及丘脑进行电刺激,干扰神经回路,从而抑制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