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要从《诗经》的起源说起。
《诗经》创作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诗经》的教育,所有贵族子弟都要读。所以秦始皇嬴政也是读过《诗经》的。
甚至还有传说,他的儿子扶苏的名字就是出自《诗经》的《山有扶苏》,“扶苏”意为树木枝叶茂盛,可见秦始皇对这个儿子期望颇高。
但是《诗经》里的内容,又有不少有违他统治。
据记载,《诗经》中国风、“二南”都是乡村民歌,小雅大雅则尽是知识分子的抗议,并且其中更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这都与秦始皇的“集体主义统一思想”政策背道而驰。
还有,《诗经》中的《蒹霞》是讽刺秦襄公罔顾周礼而写的,秦始皇自然容不得旁人说天子的不是。
在古代,“诗言志”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通过诗切实表达创作者的某个观点的。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福也是祸。
但对后世读者而言,我们研究一首诗的本意,不仅是为了提升文化造诣,更希望拓宽知识面,由此了解到千年前的社会是何种样子。
因此,较为准确地理解一首诗的“创作”本意至关重要。只是如今,《诗经》中的内容被我们误解的太多了。
比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我们一直认为的“爱情诗”,它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何会被孔子放在《诗经》的第一位呢?
《诗经:古义复原版》一书里给了详细解释:
“君子”指的是周士大夫及天子,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是在告知君子求偶,不应求女子貌美,而应求品德贤淑。
由于在当时,周天子是诗的第一读者,而他读诗必不会仅仅局限于诗的表面内容,或者说会更关心诗文本身所蕴含的中心意旨,所以孔子将这首诗作为“四始”之首编入《诗经》,足见其用心良苦、深思熟虑。
诸如此类被“误解”的诗在《诗经》中不胜枚举,所以要想读懂《诗经》原作者所言之志,挑选一部以《诗序》为纲的《诗经》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