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实寒的发生原因主要有:平时肠胃功能就偏弱,突然受到寒邪,就容易发生胃实寒。另外,饮食不节也是常见原因,比如吃了生冷寒凉的食物。
胃实寒的发生多为寒邪与肠胃中的食物交互作用,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气机不顺,从而出现肠胃痉挛、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所以胃实寒的治疗方法为理气和胃、散寒消食。
胃实寒的症状在夏天是比较常见的。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会在饭中或饭后使用寒凉生冷的食物,这就容易导致胃实寒。
胃实寒往往发病急、疼痛严重,肠胃功能强的人可能通过呕吐和腹泻就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对于肠胃功能弱的人群有时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了。
治疗胃实寒的主要中成药有:良附丸、仲景胃灵丸(片)。
胃实寒的发生往往是以肠胃功能弱为基础,也多会伴随外感、寒湿而发生,比如会有出现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等症状,这是身体自我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是一种向好表现,不能随意使用止吐、止泻药物,也可以服用藿香正气丸、人丹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胃虚寒。
胃虚寒是胃寒最常见的类型。胃虚寒是胃寒与胃虚同时存在,所以在治疗上要兼顾温胃和健脾。同时,也要根据偏寒还是偏虚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如要更好地选择治疗胃虚寒的中成药,首先要区分其功效是偏于祛寒,还是偏于补虚。
足三里
上述提到的治疗胃实寒的良附丸、仲景胃灵丸同样也可以治疗胃虚寒,只不过这两种药物偏于祛寒,健脾的作用很弱,对于偏虚的胃虚寒不建议作为主药使用。
偏于祛寒的治疗胃虚寒的中成药:
除了刚才提到的良附丸、仲景胃灵丸外,还有暖胃舒乐颗粒、八味肉桂胶囊(近几年已很少见)。
偏于祛寒的中成药,包括治疗胃实寒的药物,其成分多是温热药物,所以不建议单独长期应用,否则容易伤阴。
而确是寒多有虚,或是实寒,用偏于补虚的药物的,则容易留邪。
肉桂
偏于补虚的治疗胃虚寒的中成药:
这类药物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小建中颗粒(片)、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丁蔻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胶囊)、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参芪健胃颗粒。
此外诸如健脾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都能振奋脾阳,对胃寒有治疗作用,但均偏重于补虚,就不列于此类了。
虽然同属于治疗胃虚寒的药物,但彼此之间的功能主治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混同一谈也不恰当。
1、小建中颗粒(片),源于伤寒名方小建中汤。小建中汤适用于脾胃阴阳两虚的症状,如手心脚心发热与畏寒喜暖的症状共存,胃部不适,喜欢力度较大的按压。
小建中汤只有六味药,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加白芍、饴糖而成。药简力专,辩证准确,效果非常;辩证不准,全无效果。
而且现在销售的小建中颗粒(片)配方中均没有饴糖,虽然还具有祛寒止痛的效果,但补虚的治疗效果则大打折扣,这颇令人费解。
2、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除了治疗肠胃虚寒之外,还兼有祛湿的作用。所以能治疗畏寒、四肢冰凉、喜热食、大便溏泄、得冷则痛剧的症状。
附子理中丸证的胃痛程度要强于小建中颗粒证的疼痛,虽然也喜按,但需是轻按。
小建中汤证的疼痛多是绵绵作痛,喜重按。
3、香砂六君丸。香砂六君丸主要治疗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香砂六君丸证的寒比较轻微,同时还伴有气郁、痰湿。主要症状表现为:脘腹满闷、嗳气、便溏、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
香附
4、温胃舒颗粒。
5、参芪健胃颗粒。
温胃舒颗粒和参芪健胃颗粒都是非常常见的治疗胃虚寒的中成药,效果都很好。二者的区别在于,温胃舒颗粒祛寒止泻的效果要更好,参芪健胃颗粒补虚抑酸的效果更好。如果胃寒、疼痛明显,可选择使用温胃舒,如疼痛不明显、胃酸显著可选用参芪健胃。
6、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胃虚寒的中成药。香砂养胃丸散寒的作用相对较弱,但其也具有很好的理气、醒脾、祛湿、化痰的作用,对于寒象不甚明显而满闷明显、脾胃功能弱的人群,应用效果是很好的。
当然,导致胃病的原因往往是综合复杂的,寒症只是其中一项。即使辩证为寒,也要辨别主症兼证。
中成药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但也有配方固定、缺少变化的缺点,对付复杂多变的症状往往会捉襟见肘。所以,患有病痛,还是应尽快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及时同专业人士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