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1至4周的急性期,在此期间考虑物理因子治疗控制疼痛,减少渗出,通过适当进行维持关节活动度及其它的被动活动训练,利用等速、肌力训练等改善肌力力量情况,在家庭环境下,做到以上几点,就得要求患者及家属加强对护理、卫生、康复强度、频率等适当把握并给予充分心理支持;
5至8周的亚急性期,此期间是建立在急性期感染和疼痛控制的情况下续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平衡控制等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好转,此时强调患者各项功能的改善,其中着重加强患者耐力、肌力、平衡协调能力等的提高;
9周后患者基本已进入稳定阶段,此时更多将康复训练放在肌肉耐力进一步好转和细节的协调控制上,在此过程中,患者及家属重心应放在精细动作等训练上,尽可能让患者回归自理,提高其生活自理。以上三个阶段并无明显界限,可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适当调整,逐渐增加康复训练强度与内容,树立终身康复意识,直至达到个人的生活、运动要求。
康复作为国内相对新兴的医学学科,患者及家属需要明白,康复和手术一样都是患者治疗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康复治疗与疼痛、饮食、护理、休息等的关系,最大程度提高患者心肺耐力、骨与关节、脑神经功能甚至癌症的预后功能。
当患者条件满足手术指征并选用手术治疗后,在此过程中可直接去除病灶是其主要优势,但是副作用也相对明显,毕竟手术必然导致人体原有结构的破坏,在此期间疼痛可能仅仅是表象,更深入的是功能性损害。手术切口、缝合等处若处理不当常伴随有血肿,甚至不当的体位、治疗及运动后可能会产生切口的疝,即使手术过程中止血非常及时、仔细,依旧可能出现水肿或血肿渗出等,而且手术伤口周围组织在不适当的活动下极易形成疤痕,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增加,加重疼痛等,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手术预后及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