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辟谣:吃大蒜并不能杀死幽门螺杆菌
老高用吃大蒜杀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
大蒜中真正能发挥杀菌作用的是大蒜素,但实际上它的含量微乎其微,还是在大蒜被剁碎后通过蒜氨酸分解形成的。而且大蒜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成分,在高温下极易被分解破坏。
所以,吃大蒜并不等于吃到大蒜素,更谈不上杀死幽门螺杆菌。目前没有研究证明,大蒜素能完全杀灭幽门螺杆菌。如果只吃"大蒜素",其他药不吃,并不能减少胃里的幽门螺杆菌数量。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一种可以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生存能力极强,两种抗菌药同时吃都不一定能杀死它,何况区区大蒜素。
大蒜具有刺激性,吃多了生大蒜会损伤胃黏膜,反而伤胃。
二、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
老高最后查出胃癌早期,很多人疑惑,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答案是不一定,但要警惕发展成胃癌的风险。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因子,长期感染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在此基础上,个别人会出现胃黏膜异型增生,进而发展成胃癌。
但其实胃癌的发生是饮食、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长时间演变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仅是最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并非唯一因素。
据统计,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60%,但大约只有1%的人最终会演变成胃癌。
尽管演变成胃癌的概率比较低,但感染人群会出现消化不良、口臭、呕吐、烧心等症状,或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相关性胃病,也是相当折磨人。
医生建议感染后要及时做规范根除治疗,保护胃健康。
三、预防胃癌,建议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作为胃癌重要的致病因子,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走向癌变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一项在山东临朐进行了15年的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胃癌的发生率下降39%[1]。
为此建议,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的人群应及时治疗,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或长期服用抗炎药等情况的,建议咨询医生并根除治疗。
目前无症状感染者不属于必须治疗人群,但40岁后,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那么如何根除呢?
· 药物治疗——四联疗法
目前医学上普遍推荐使用四联疗法(PPI+2种抗生素+铋剂),抗生素是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主力军,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为了抑制胃酸,为抗菌药物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而铋剂是防止胃黏膜被幽门螺杆菌进一步伤害。
但是,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菌株会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根治率降低,甚至出现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扰乱新陈代谢和免疫力等副作用,增加其他疾病发生风险。
针对幽门螺杆菌耐药性上升、传统疗法根除率不理想的情况,可增加对黏膜有修复作用的康复新液联合用药,提高根治效果。
胃黏膜是胃壁的重要保护机制,一旦黏膜出现损伤,会引发一系列胃部疾病。联合用药有助于修复黏膜溃疡,提高受损胃黏膜愈合质量,增强其自身的防御能力,抵御有害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酒精等)的侵蚀,防止胃病反复发作。
如何选择根除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合适的药物治疗。疗程一般为7-14天,结束后建议进行呼气试验复查,看是否根除成功。
患者根除治疗的最佳年龄为18-40岁,最好在胃萎缩和肠化发生前。
· 注意日常卫生
幽门螺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口-口传播,少数粪-口传播。为了预防感染或防止复发,要注意日常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定期消毒更换、减少外出用餐,分餐、用公筷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孩子是易感人群,餐具要专用,杜绝用嘴给孩子喂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