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轻松,恐怖氛围从头到尾。虽然以《水猴哥哥》牺牲家庭救赎的大爱作为结尾,温情中有充足的泪水,但并没有冲淡整部电影的氛围,反而升华了主题。
再说,说到电影的故事逻辑,值得一个金牌编剧的支持,剧情逻辑非常严谨。谁能想到,自以为是好人的市长,其实是最大的黑手,是整个“水猴事件”背后的主谋。为了利益,上水镇市长和九叔丧了良心,比“水猴”还可怕。
当然,剧情的反转和故事的严密逻辑都需要在细节上加强和深化,《水怪2:黑木林》中的很多细节都是经过精心处理的。
比如剧中的华福刀就非常细致,尤其是祭祀“水猴”的过程,“女神”的打扮,轿子里的人都像水猴一样戴着面具,还有一个怪人在他们面前爬行。整个气氛很奇怪,很吓人,也很震撼。
不知道观众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女主角的一角在整部影片中以一个动作反复呈现,那就是侧身冰壶的姿势。
细看影片开头,女主角躺在船舱里,侧着身子蜷缩着。这是她从小离开上水镇后第一次回到家乡。
按说,船舱不大,是一艘只有一个船夫的船,女主角杜家佳没必要一个人躺在船舱里。即使她累了,她也是一个生在女法医会再开枪的女人。她怎么会如此虚弱和疲惫,以至于躺在船夫?面前
在《爱与理》中,女主角的角落不会在外人面前那么荒蛮有礼,所以导演要求女主角杜家佳在这样的姿态下要沉得住气
回上水镇,是有寓意的。
再细看影片情节,会发现不断闪回女主角从小到大侧身蜷缩的姿势,包括她6岁那年被养父从棺材中救出来时,是蜷缩的样子。
告别曾经的身份,她不再是村民清伶,而是大上海探长的养女杜家佳,躺在高级小汽车中的杜家佳,还是喜欢侧身蜷缩的睡觉。
成年之后,杜家佳也喜欢这样蜷缩,包括影片中出现的女主角意识流中的状态,在大雨中她独自蜷缩淋雨,而周围的人都撑伞站立来来往往。
还有她躺在床上时,也喜欢这样的入睡姿势。
包括她被关在铁笼中晕倒时,也是蜷缩。
导演反复呈现这个细节,女主角各个时期各个地点各种状态下,都不断以这种姿势闪回。
这种姿势像刺猬一样,象征着防御又自卫,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意在说明女主角是一个没有安全感,更一直没有归属感的人。
这一切源自她童年悲惨的经历,弟弟因为她的疏忽和大意,被镇长抓走,妈妈又被镇长的帮凶村民推到井里,自己靠着一口棺材逃出小镇。
虽然遇到探长养父最终活下来,但是女主角却从此失忆,一个没有回忆的人,只有养父和养父的儿子相伴,女主角如何有最终的归属感呢?
所以,导演从一开始到影片尾声,都在以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姿势,来表达女主角失忆状态中最渴望的东西:家和亲情。
因为在6岁那年,妈妈跟女主清伶说只要有家人在身边,就不会害怕和担心。
亲情对于女主的重要性,是从小就感受到的,尤其是她弟弟是一个有特殊病症的“怪人”,女主清伶更加明白家人的珍贵。
然而,因为被镇长期盼,因为年幼无知太容易相信人,清伶在6岁那年将弟弟意外送到了镇长的手上,从此弟弟没了消息,做姐姐的清伶自然无法原谅自己。
她知道有负于弟弟的信任和妈妈的叮嘱,以及当初自己的承诺。
自责,伤痛,悔恨交织在清伶的内心,再加上失忆,内心复杂情感的缠绕,让成为杜家佳的清伶,更加没有归属感。
导演用一个贯穿全片的姿势,来描写女主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实在是寓意深远,有心了。
但更有立意的是,女主在影片结尾时,被重新找到的亲情唤醒最后的力量。
原来遇到的那个疯癫的老妇人是自己的母亲,原来所谓的水猴子正是自己的弟弟,亲情的回归,熟悉的声音,家人的温暖,让杜家佳找回了那个曾经的清伶。
最终女主角如“重生”一般,再次站起来。
此时的画面,不断闪回女主角从侧身蜷缩的姿态站起来的瞬间,棺材里,手术台上,下雨的街道,铁牢中,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女主角一次次站起来,代表着她已经找回记忆,并在亲情的感染下,再生!
虽然这是一部惊悚片,虽然取材“水猴子”的传说,但影片紧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则是亲情和救赎。
年幼的清伶,成年后的杜家佳,代表着女主不同时期的身份状态,也代表她失忆前后内心深处对于亲情的看重和责任担当。
好在,她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和信念,因为亲情和爱,她曾经迷失和失忆十几年,最终也因为亲情和爱,她重新找到了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