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是一个人一生生命轨迹的缩写,是用人单位了解一个人情况的非常重要的资料,也是一个人政治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录用自己的证明,还可以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福利,在工作调动、考研、公务员招考、职称评审、考资格证、工龄认定、社保办理、入党、办理退休等方面都要用到它。
小心你的档案变成“死档”!
造成档案成为“死档”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超过择业期仍未落实工作,档案打回原籍过程中丢失,造成“死档”,需要回校补办档案;
二是档案长期在自己手里造成的“死档”,应该尽快向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咨询。如果在这期间档案被打开了,里面的资料还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核实,如果档案资料遗失,还要到原单位去补充和确认。
同时,由于对档案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清,不少人在毕业离校或离职时会发生“弃档”行为。
以下这四类人最容易成为“弃档族”:
第一类是大学毕业生。按照相关规定,大学生毕业后经个人申请,档案可以在学校寄放2年。于是一些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选择到非户口所在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便将档案丢在学校,并在日后的职位流转中无暇顾及档案,这一类人群在“弃档族”中所占比重较大。
第二类是自费出国留学及办理移民手续的人员,他们可能在国外停留多年,由于身份的变化及国外不同的人事政策,档案对他们来说已经无用。
第三类是在非公有制单位打工的人员。由于有些单位,没有保管档案的权限,而他们自己一时也用不着,于是这些人员对档案不闻不问。
第四类则是跳槽者和异地求职人员。由于和原单位的一些人事问题尚未解决,或因档案异地调动手续繁琐,他们最终选择放弃个人档案。
因此,对于档案情况不了解的,可以第一时间去生源地的人才市场确认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