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学了一整天,但你真正在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其实不少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自己明明坐在书桌前“学习”了一整天,但是完成的任务却没有多少。这一点尤其在读大学的同学身上,感受最为明显。比如:读大学的我曾统计过自己一天坐在图书馆里,最后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居然连5个小时都达不到。
这一天下来7-8个小时的坐着时间,有1/3都在做一些琐碎的小事情的时候溜走了。于是这样,我便又逼着自己晚上继续学习,学到自己都觉得头昏脑涨了才停止。但是效果,却非常的不理想。
当时,我总是怀着满满的负罪感,睡前“逼迫”自己把任务推到明天,下定决心一定要及时完成。但是最后过了一个礼拜,我却熬不住了……我的心态崩了。后来,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才终于改善了自己的这样的状态。
而方法,其实比大家想象中的要简单。其中首先就是调整好学习的时间,要拒绝用晚上的时间来学习。
02 学习时间的碎片性,是我们的同学需要懂得利用,并做好的事情
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都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时间不足……其实,你所谓的学习时间不足,只是没有大块的、整块的时间来学习。
而且,即便你打算一天空出16个小时来学习,这期间你仍然有大量的时间,其实还是会被打断和占用——比如:上个厕所、喝水、接个电话等等。
所以同学们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利用率,必须要做到2点:一个是减少相关的干扰,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自己在受到干扰后,重新进入学习状态的效率。或者来说,懂得去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你甚至需要认可这样一个观念——大多数的学习本身就应该是在零碎中完成的。
并且学习时间的规划,要尽量安排在早上。
很多同学觉得自己晚上学习,从7点钟晚饭到12点睡觉,有接近5个小时的连续时间,然后晚上也大多安静,脑子又清晰,看起来还用功且励志,简直再好不过了!
但是事实上,你会发现,到了晚上你的精力其实根本不如白天,大多数人都会在晚上选择娱乐,而你还需要克服这样的诱惑……这样的情况其实不知不觉就会让你自己感觉到“心累”,尤其是任务没有及时完成的时候,你要么要选择熬夜、要么要拖延到第二天。
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慢慢由于熬夜、心态和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便会将你拉入低效率学习的怪圈。
03 那么同学们该如何克服心理因素,选择合适的白天时间学习提高效率呢?
一、把学习的时间分为若干个小段
即使你有了整块学习的时间,你也无法做到一直高效专注学习——这受到了人天生的专注力的限制,一般成年人的最高专注时间,不会超过40-50分钟,而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这个时间就更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电视剧要设置为40-50分钟一集,学校的课堂要每45分钟休息10分钟的原因。
假如你今天打算学习8个小时,那么这个时间你早上分配一点,比如2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傍晚再2个小时——这样任务就看起来轻松多了对不对?而且每当你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你的大脑也会给你一个积极的暗示,假如你一不小心提前完成了任务——那么这种领先计划的控制感,就会更加激发你学习的动力。
这就是学习提前规划、分段规划的意义。
二、转换学习的内容,就像吃饭要换口味一样
假如你学了一个小时的数学,感动腻烦了,那就去学一个小时的英语。因为学习不同的知识,等于是对你大脑的不同的区域做了放松。
这样采用转换学习内容的方式,有助于你克服对某一样学习的厌恶,并且维持一定的新鲜感。同时,比如你学完一个小时,刚好正在兴头上,这个时候的打断从心理效应上,就容易遗留一种学习上瘾的感觉,并促使你赶快进入下一段的学习状态。
有的时候,如果你感到学习的时间过得太慢,还可以采取固定多个常用学习地点的办法,而不是在一个地方待太久。换个环境学习,也能激发你的新鲜感,抵消学不下去的枯燥。
三、找一个学习的伙伴,相互进行督促和鼓励
找一个良好的学习伙伴,或许能够成倍提高你的学习效率。比如很多同学,在家中就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在人多的教室里反倒是能够做好;而大学里,不少同学学习一定要去图书馆。
这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那么一点点氛围,大家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自律能力。
但是有的小伙伴,即便是到了图书馆,依然有时候控制不好自己。那么找个伙伴来一起相互监督,其实是一个更有效的办法,来强化你的自我控制能力。相比陌生人来说,你肯定不会愿意让熟悉的朋友看到,你努力学习却效率低下的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比如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会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共读,除了做榜样之外,培养感情、共同学习和监督作用,也在效率学习的习惯养成中起到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