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主要说的其实并不是家里的陪着孩子学习,“陪读”主要代表的一个群体,主要是由母亲或者父亲带孩子在外地求学工作,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让“陪读”大军比比皆是,“陪读”成为了当今中国教育一种普遍的现象。
家长陪读,出钱又出人!陪读到底有没有必要?陪读是好是坏?怎么陪才能有效果?不可置否,陪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陪读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能够帮助孩子解决作业和学习上的难题,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能够及时与孩子沟通、督促孩子学习的好办法。
但是,陪读的效果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成绩会获得提升,但有的会因为陪读给自己造成了压力,没有个人空间,再带上家长长期在孩子耳边提起学习的事情,这种压抑和烦躁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和叛逆的心理,从而导致成绩的下滑。那么,家长们该怎么陪读?怎么才能做到最好的陪读?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首先,陪读有两种心态必须克制。
一、等价心理
家长不要常常把“付出”挂在嘴边。很多陪读的家长认为,自己放弃工作,来学校边上租房,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孩子就理所当然的要用还成绩来回报,动不动对孩子说:我为了付出这么多,你还学不好,你对得起我么?这种心态是绝对、绝对不能有的,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是的,为了陪读家长付出很多,但是也不能以此作为自己的“筹码”,让孩子用好的成绩来回报,这样造成的压力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成绩提高,甚至能让有些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崩溃。
二、监督心理
有些家长认为陪读就是要管孩子,不准上网,不准玩游戏,外地求学就得好好学习,对自己孩子的自控能力不放心,认为自己陪读就是为了管住孩子,不让孩子变坏,昼夜监督,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还经常找老师了解孩子情况,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另外就是“陪读”不能盲目陪读,别人都陪读,自己就陪读,这种是没有多少效果的;不能攀比陪读,人家孩子陪上了大学,我也应该陪。一个家长竟然说:“人家能陪,我为何不能陪,又不比人家矮一截;不能生活陪读,不能把孩子的一切家务到包揽,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好。
其实父母的苦心,大部分孩子都能感受的到,要做陪读,并不能随随便便的就陪读,要陪一定要做最好的陪读,另外我们要明白,陪读不是保证孩子考高分的必要条件,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清楚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不需要陪伴,希望所有家长考虑自身情况,再选择是否需要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