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个字,最后关头也要“拼”
当时,二模成绩出来之后,在办公室痛哭流涕的马鑫,经历完班主任的开导后,首先做的一项决定,便是痛定思痛——开始定制自己的疯狂计划,并且严格执行,最后关头也要拼!
每天早上4点半,他就要求自己准时起床,然后在宿舍外面的路灯下,开始文综知识与语文学科方面的背诵。然后每天,硬性规定自己对于数学、英语这样的自己的薄弱学科——每科每天都要做2套试题,来保证训练的强度。
在最后关头的他看来,最后提升成绩的办法,要拼首先就是要拼自己的薄弱环节,不能放弃。
02 第二个字,注重多“问”去改错
按照定制的学习计划,马鑫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学习问题。这个时候,他不仅是把这样这样的问题,积极收纳到错题本中,更是经常抱着这样的错题本,去找到各科老师,当天去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老师没有时间或者功夫看,他甚至会到办公室门口去主动“围堵”老师。
在询问和老师的指导下,这样在每个学科里,马鑫都给自己设定了几个需要提高的专题模块,进行知识遗漏点的整理,并且把过往不会做的题,全部去进行知识、答题思路的归类。
03 第三个字,题目训练要靠“中”
在最后的关头里,从老师和自己的反思中,马鑫还意识到——想要取得最大化的提升,最后关头的目标,不全在基础,也不在难题,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科的“中等难度”的题目,全部搞定——这一类题目,最好是能做到100%不失分。
如果还有失分,那就反复去练习,要做到熟能生巧,拿到这一类的题目,立马就能想到解题思路为止。
包括语文的作文,之前的马鑫总是追求“创新性新概念作文”的模式,但每次都反而拿不到高分,因此他痛定思痛,按照老师给的套路模式去写,每周写3篇让老师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不到一个月的训练,就反而找到了作文高分的诀窍。
04 最后一字,休息时间“挤”出来
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晚上12点钟后才睡觉,马鑫坦言白天也有会犯困的时候。因此,白天的时候,他也会想办法挤出各种零碎时间来休息,要么伏在课桌上倒头就睡,哪怕是3-5分钟;要么起身去运动,通过跑步的方式来让自己重新焕发精神。
只有休息调整好了,学习的效率才会变高。甚至有的时候,上着课,他也会一个人悄悄走出教室去休息,按照自己一定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真正在学习的时候,始终保持兴奋。
像一些后来“一眼看过去就会做”的简单题,练习的时候他还会快速的略过;而难题也不会花上大量的时间,比如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去看答案,从答案中归纳解题思路。这也是马鑫的班主任,给他最后冲刺时提的建议。
马鑫说,最后的几个月,他对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就是“成绩不上去,就不剪头发”;他有两个月都没有剪一次头发,当作时对自己学习的暗示。
而当时,许多同学都认为他“疯了”;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有的时候“要成功,先发疯”这句话,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