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不乏曾经成绩傲人的尖子生,看到成绩开始下滑,心中更是焦虑不安。家长们更是看着干着急,这才刚上高中,成绩就开始下滑;没有打好基础,反而打击了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未来的两年多该怎么办?
那么,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成绩会下降得如此厉害?而反过来,想要努力学习提升成绩,却往往不见成效?掉分“通病”到底是何原因、如何能够有效提高分数以应对未来高考?学霸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给出了建议。
难度增加、灵活性变高
高中学习内容和初中相比,最明显的就是难度和灵活性的变化。如果将初中知识拿来作为参照,那么高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数量更为繁复,基本上达到初中阶段的三倍甚至更多。刚上高一的学生感受最为明显:曾经通过记背方法就能够考出较好成绩,到了高中却往往行不通。一些数理学科的灵活度与学习难度变化尤为显著,需要学生在牢记基本概念、知识点的同时,能够真正吃透、琢磨明白、综合理解、灵活运用,才能应对大小考试。所以,没能转变学习方法的学生,成绩很快就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转变自己原来不适合的旧习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掌握和吸收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尽快打牢基础,应对未来更深入的学习。
学习节奏更紧凑,必须及时跟上
刚上高中的学生,需要掌握多达九门学科的学习,可见课业量之大、时间安排之紧凑。这就意味着,教师上课与学生接受课堂的节奏会变得更加紧凑,唯有及时跟上老师、跟紧整体进度,才不会在半路“掉链子”,导致后续学习脱节、无法继续深入。
尤其是一些难度较高、学习量又较大的理科学科,学生们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尽可能减小课堂上听课的压力,避免落下太多。一旦跟不上节奏,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后续的学习也没办法在原基础上深入,自然就会导致成绩下降。
自我管理方式需调整
面对分数的下降,除了调节心态、应对学习,学生们更需要做的是做好自我管理。繁重学习任务当前,如何做到劳逸结合、将学习效率最大化,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的人、充分利用时间的人,往往更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各类学习任务、达到理想学习目标。高中是一个系统性、阶段性更为明显的学习时段,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任务安排,学习、娱乐安排,才能够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