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长的我们,大道理我们都理解,但对于还是小孩子的他们来说,过多的大道理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关键的是要能够认识到人的行为的本质,认识到这个本质之后会发现要让孩子产生学习动力,讲大道理用处不大,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这两种方法。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只有这两种方法才会让孩子更有驱动力
首先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人的行为本质,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一下,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肯定是带着目的的或者说在内心有一种驱动力,任何人都不可能无缘无故没有目的性的去做一件事情。
只有有了动力,人们才会下定决心去做好一件事情。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行为动力都只有两种,而这两种动力也包含很多其他的行为动力。
首先第一种力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内驱力。都说人的行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有时候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人们做一件事情的结果。
就拿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去学校,但他们还是会去学校上课。
而且在教室里,他们有时候想要和小伙伴交流,但因为是在课堂上,是因为课堂这个外在环境的影响,他们也会控制住自己,不跟同学讲话,并且保持一个安静的课堂。
再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上班非常的疲惫,在内心渴望着要是能够不上班就好了。
但是第二天我们还是会乖乖地去上班,这就是因为上班可以给我们带来收益,这些收益能够满足我们的衣食住行。
根据上面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发现我们的行为都是受环境所影响的。在环境的驱动下,我们对于上班会有一个驱动力,对于上课也是如此。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外在环境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决定想要干什么 都是环境因素在指引着。
有一句很古老的话叫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反映环境影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的例子。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只存在非常少数。
所以针对这第一种力,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来说,要想让他们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我们得给他们创造一个学习环境。
当大家都在学习的时候,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孩子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他们自然就会选择去适应环境,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接下来一起说一下第二种力,第二种力就是我们内在的需求所产生的动力。法国作家安东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想要造一艘船,最关键的不是收集木头,也不是给工人分配好任务,而是激发出人们对于海洋的一种渴望。
这句话很好地反映出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对行为的驱动力。当我们想要完成某个目标的时候,首先我们要从内心出发,我们内心是渴望得到这件东西,对这个东西是有需求的。这个时候人们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就拿孩子们的学习来说,孩子们不想学习,家长硬是给他们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首先我们作为家长得引导他们形成一个有理想,有兴趣,有爱好的学习目标。
当他们形成这个学习目标之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驱动力,他们就会为了早日达到这个目标而自发地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了。
一旦他们形成这个目标之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对实现这个目标产生强大的需求,这个时候就算学习条件再艰苦,环境因素再难他们受内心需求的影响,也会去克服这些困难。
经过上面对两种力的分析,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了,为什么跟孩子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首先讲大道理,有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父母唠叨式的大道理,很多孩子都会觉得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