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确定学习周期。
很多孩子想着长假的时间有很多,心态就会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将拖延症发挥到极致。
为了避免“明日复明日”的想法,需要让孩子将寒假的每一天都安排起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原本的规划。
在做规划的时候,不妨将假期切割成几个部分,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周期,比如说,七天作为一个学习周期,就以这个周期为时间节点进行学习安排。
每个不同的学习周期都有不同的规划,孩子可以直观地发现,这个学习周期的事情不能拖延到下一个周期去,因为下个周期也有别的安排。
将周期的表格贴在自己能看到的地方,孩子看到表格一天天地被填满,也会有一种紧张感:原来寒假没有那么长,再过两个周期就要结束了!一个周期只有七天时间,得赶紧学习了!
第二,固定学习时间,期间远离诱惑。
寒假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于玩乐,孩子玩得太开心了就会“乐不思蜀”,忘记自己还有学习安排。因此一定要单独地将学习时间腾出来,没有特殊情况,就不改变这个学习时间,形成习惯之后,更有利于长期坚持。
一开始没能做到固定时间,也要调好闹钟,不停地通过外物提醒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了。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孩子可以通过浏览学习计划、整理书本和文具的方法提醒自己收心,就像一个按钮,做了这件事之后,前面的事情要抛开,回到学习中来。
除了学习时间,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假期的快乐,不管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还是参加一些活动,都是值得支持的。
但是到了规定的学习时间,就要放下玩乐相关的事情,回到自己的房间学习。学习期间,尽量做到身边没有手机、平板等容易让孩子分心的东西,身边没有会打扰他学习的人。如果家长想要聊天,尽量离开孩子的房间,给他营造出一种真空的学习环境。
不要认为好学生就该“两耳不听窗外事”,自觉屏蔽掉外界的环境干扰。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外界环境对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及时鼓励,认清进步。
寒假和平时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没有比较。孩子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程度,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感觉学习是学不到头的,就会产生疲惫感和懈怠感,这对长期学习的坚持是很不利的。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获得从内在到外在的肯定。
内在的肯定是孩子给自己的。
解决掉难题,攻克之前没有学会和理解的重难点,掌握的单词量超过了多少,刷掉了多少习题……孩子不妨看看这些数据,放松心情,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成就感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证明付出是有回报的。
外在的肯定是家长给孩子的。
家长可以准备好小试卷,让孩子进行测验,从测验结果正面告知孩子取得的进步,表扬和肯定孩子的成绩,并对他进行奖励。
第四,及时复盘,总结反思。
在每个学习周期,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获得的成就没有达到期望值、习惯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养成等等。这就需要及时对这个学习周期的学习计划、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复盘,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总结反思,才能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计划。
为了让自己的得失看起来更加清晰,不妨将这些内容都数据化,还可以做成柱状图、折线图等等。
这么一来,孩子能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自己的变化,有了冲击力,才能有行动力。同时也是将数学统计知识的一种应用,孩子能够明确感觉到,他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应用,他自己也可以想办法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让大脑动起来,让知识变活。
永远记住,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不断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我们制定的学习计划才能最符合自己、最充分地利用时间。
一个假期过去,有些孩子已经把上学期的知识抛到脑后了,也有一些孩子巩固了以前的知识点,预习了下个学期的内容。你说这两者的成绩差距能不大吗?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最忌讳的就是一到假期就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