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
人之所以要受教育,是因为一个人是在始终不断成长而变化的。
但是,在“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坏学生”这样的思潮下,学校通过考试不断对学生进行分等、排名排队,随之给学生不断地贴上“好学生”和“差学生”标签,“好学生”进重点学校、重点班,得到老师的喜欢、家长的鼓励;而坏学生不断因为成绩不好,而不断地遭到打击、排斥,因此最终厌恶上学习。
这就是用学习成绩给孩子“贴标签”所带来的恶果。
我们应该清楚意识到,孩子的成绩只是学习教育成果的一部分的反映,并且拥有着短时性、片面性。小时成绩好的孩子,长大了未必成绩优秀;而小时候成绩一般的孩子,也未必一定将来发展的不好。
正因为孩子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成长中的,存在着进步的可能性,这也是值得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放弃的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原因——比起“淘汰”,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02 学习不能够牺牲身心的健康
如今,许多中学生面对学习就严重焦虑,学习的意愿和效率也随之降低。
这是我们的教育,过于为了成绩而让步,导致的现象——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一个是心理健康很多出现了问题,一个是身体上的健康,也很多出现了问题。
比如现在,我们很多的同学、家长以及老师,都默认把中学时期熬夜学习的这一现象当成了理所当然,把为了学习不玩耍也不运动当作了理所当然,这是非常奇怪的。当一个孩子经常因为学习连觉都睡不足,那他的学习成绩还能好起来、还能坚持热爱学习吗?
同样,一个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不运动锻炼而发展自己的身体,他的体魄又如何得以强健?没有强健的体魄精力,哪里谈学习?
当孩子的学习,只能通过加班加点的形式来完成,只有课堂与考试,当孩子已经分不清学习和生活的界限,也没有了校内学习与假期学习的区别——竭泽而渔的后果,便是孩子学习心理上的崩溃。
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学习不光是孩子年轻时的问题,更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