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葡萄酒瓶的容量
古罗马时期,当时的人用一种叫“Amphorea”的双柄陶罐来储存和运输葡萄酒,虽然当时已出现烧制玻璃瓶的工艺,但由于技术原因,当时的玻璃瓶非常脆弱,加之制作成本昂贵,所以并没有应用于葡萄酒行业。
17-19世纪期间,玻璃瓶装葡萄酒在欧洲市场上已屡见不鲜,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政府法律规定:葡萄酒庄园和酒商不允许把葡萄酒装在玻璃酒瓶里出售,必须是以散装酒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因此,当时的葡萄酒消费者购买葡萄酒时,会在现场拿着一个空玻璃瓶,等待酒商把酒从酒桶里舀出来装到瓶子里,再封上橡木塞。
这一法规出台的原因与当时的玻璃瓶制作工艺有关,由于当时没有机械化吹瓶技术,所有玻璃瓶都是人工吹制,而瓶子大小都靠玻璃工人的肺活量来决定,通常介于650ml-850ml之间,这就意味着葡萄酒瓶没有一个标准的规格。为了避免酒庄和酒商故意用小玻璃瓶“揩油”,所以法律不得不规定,酒商必须当着消费者的面用一个标准的容器量过酒后,再装进容量不一的玻璃瓶中。
由于波尔多产区大多使用225L的橡木桶酿酒,所以选用了750ml作为酒瓶容量标准,因为这样1个橡木桶刚好装300瓶酒。其他产区最开始则采用了不同的容量标准,比如勃艮第和香槟产区选择了800ml作为酒瓶容量标准,博若莱采用500ml。
2. 酒瓶的颜色
在众多葡萄酒瓶中,绿色是最常见的颜色。因为绿色能够有效阻挡并吸收光线使其难以进入酒液,有效防止葡萄酒的过氧化,采用深色尤其是绿色酒瓶能给葡萄酒的陈年创造良好的储存环境。
棕色和绿色酒瓶一样,对光线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能防止葡萄酒的氧化,有利于葡萄酒的陈年储藏。但棕色对光线的过滤程度高于绿色酒瓶,因此,这个颜色酒瓶相对来说更有利于葡萄酒的陈年保存。
紫外线会加速葡萄酒的分子运动,破坏酒体的稳定性。所以,那些需要长时间陈年的葡萄酒,大多会装在有色玻璃瓶里。
透明的玻璃瓶总能给人一种清新透亮的感觉,可以最直接地将葡萄酒诱人的色彩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因此许多白葡萄酒和桃红酒,往往会采用透明玻璃瓶灌装。
这种玻璃瓶只适用于装瓶一到两年便饮用的葡萄酒,不然很容易被氧化。一般需陈年的葡萄酒都会放在有色玻璃瓶中,但这也不意味着有色玻璃瓶的葡萄酒都有很长的陈年潜力。
有的酒庄采用蓝色玻璃瓶,这一般不是普通的葡萄酒,有的可能有着特殊的含义,或是为了突出葡萄酒的某种非主流元素。而现在专业酒柜、酒窖的涌现,葡萄酒储存变得轻松完美,酒瓶颜色对酒液的影响弱了,但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 不同的瓶型
市面上绝大多数酒瓶都采用旧世界经典产区酒瓶的形状,其瓶型与产区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波尔多瓶、勃艮第瓶、香槟瓶、德国莱茵瓶等。
不同瓶型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肩部的流线上,而这个差别也是具有实际作用的。波尔多瓶的方肩能将部分酒渣锁在酒瓶的肩角处,所以很多重单宁、需要长期陈年的葡萄酒都会采用这种瓶型;而反观勃艮第瓶,典型的“溜肩”看起来十分优雅,更适合单宁低、酒渣少的优雅型葡萄酒。
罗纳河谷瓶型与勃艮第类似,但显得更加高挑瘦长,瓶颈处有时还会有浮雕标志;香槟瓶的厚壁、凹槽和溜肩,是为了强化酒瓶的抗压能力而设计;阿尔萨斯瓶和德国莱茵瓶十分优雅,修长的瓶身和天鹅般的瓶颈,盛装清爽的白葡萄酒很是好看。
其余的瓶型,如基安蒂的Ficasco瓶、德国Bocksbeutel瓶、汝拉Clavelin瓶等,虽然少见但仍有历史渊源在里面,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酒瓶重量
重酒瓶总能给人贵重之感,超市、酒铺里重量更大的葡萄酒往往也都有更高的标价。事实上,酒瓶重量的设计确实有科学依据。
葡萄酒十分脆弱,光线、温度、湿度及震动都会影响到葡萄酒的品质,而较厚的酒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影响。此外,重酒瓶能减少破碎的风险,需要长期陈年的葡萄酒更需要厚酒瓶。而香槟这类的起泡酒,由于瓶内气压太大,为了保障安全,酒瓶也需要特意制作的厚一些。
这并不意味着重型瓶装的葡萄酒都质量卓越。为了让葡萄酒卖出好价钱,将一瓶普通的葡萄酒过度包装也不是少见的事。因此,以酒瓶轻重来判断葡萄酒的品质是不一定正确的。
5. 瓶底凹槽
葡萄酒瓶底的凹槽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设计,它确实有它存在的实用价值。以前,葡萄酒酿造工艺较比较落后,装瓶后一段时间,瓶底就会产生沉淀物,老酒则更甚。有人开玩笑说,酒瓶内不光有“喝的”,也有“吃的”。因此,在瓶底设计凹槽,可以让沉淀物落于凹槽内,以削减高档葡萄酒液内的杂质。通常来说,越需求长期储存的葡萄酒,凹槽会越深。
另外,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凹槽也有防止酒瓶爆破功能。凹槽的曲线使瓶底和瓶壁相同结实,香槟酒瓶的凹槽最深。
然而在今天,葡萄酒在装瓶前都会经过低温结晶过滤,出现沉淀的情况很少。况且,市面上见到的大多数葡萄酒都并不能陈年太久,大多需要在3-5年内饮用,因此葡萄酒瓶底很深的凹槽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与酒的质量也并无太大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