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最需要抓住的机会,就是“数字化”。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餐饮线上化进程的数据,美团的数据显示:
2020年餐饮线上订单2月同比降91.6%,因为疫情最严重的2月,整个餐饮行业接近窒息的状态;3月同比降59.8%,餐饮生意缓慢复苏,到了4月餐饮缓慢复苏,5月开始转正,并节节攀升,到了12月,全国餐饮线上订单实现同比增长107.9%——这是疫情加速行业升级的表现。
零售化
餐饮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新基建,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餐饮不再是平面的“门店生意”,而是立体的“时空生意”。
为什么这么说?
从空间看,餐饮不只是一门线下门店生意,还可以是线上的生意,零售的生意,到家的生意。
因为餐饮和顾客的交互场所,已经从线下门店蔓延到线上门店,是一个物理经营场所,还是多个分布在顾客大脑中的心智经营场所。
餐饮不仅能卖一日三餐,还把手伸进了零售场景。餐饮提供的产品不仅能在店里吃,还能带回家吃。
德艺餐饮认为从时间看,按照产品效期可以把餐饮经营划分为四类:
堂食:产品效期几分钟,辐射半径500米;
外卖:产品效期30分钟,辐射半径三公里;
生鲜:产品效期一天,辐射半径百公里;
零售:产品效期一个月以上,辐射半径无限远。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1家店做的是2顿饭4个小时的生意,现在,1家店可以做成堂食、外卖、电商零售“三店一体”、10顿饭、24小时的生意。
更重要的,当疫情散发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常态,餐饮零售化已经不是锦上添花的补充,而是帮助餐饮人从堂食这种单一的地面生存能力,进化出来“海陆空多栖”生存能力。
下沉市场
在供应链生产和渠道渗透都不成问题之后,中国消费产业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整个消费市场,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最高效的闭环市场。
全国“城镇化红利”得以持续释放: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4万个乡镇的纵深市场,是循环经济背景下,餐饮业的广阔腹地。
明档现做,一店多档
餐饮业的本质是产品服务业,综合体验PK中产品力最为关键,一是好吃,二是呈现(让顾客感知)。
你怎么让消费者感知到产品好?你要呈现给他,明档现做是最好的形式,3年前我说透明厨房是餐厅的标配。
明档现做的1.0版已经基本实现,但现在又开始细分功能出现一店多档2.0模式!
社区店:就近触达消费者
购物中心数量的急增以及租金成本的居高不下,其客流效应大幅下降,餐饮品牌开始逃离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的红利已基本结束,未来进购物中心更多的是品牌效应,而不是盈利,盈利要靠店小量多便利的社区店模型。
购物中心的门店装修得高大上,但是消费者要坐一两个小时车,算算时间成本,你只能做有限的生意。
未来,离消费者越近,就越有发言权,品牌才越有价值,线上用手机占领消费者时间,线下开社区小店武装神经末梢。
社区店用便利性就近触达消费者,但并不一定直接下沉到住宅区,可以先在小区与办公室交叉的商圈。
供应链单品单厂趋势
这是消费趋势的变化,带给整个餐饮产业的巨大机会。
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餐饮品牌为了讲好自己的故事,也要向上游找背书,供应链2C就成了趋势。
这个机会是可以复制的吗?他分享了三个这个赛道的基本面:
一是,产品上的消费升级:“吃调料”时代落幕,“吃原料”时代崛起。
二是,生产方式上的高效率:传统食品企业做的是“大而全”,尽可能响应市场上的一切需求,什么产品都做,SKU很多。虽然整体规模很大,但每个单品的规模都微不足道。
新一代食品工厂聚焦一个单品,专一、专业、效率高,天生具备拿到集成订单的优势,能给市场提供的性价比就越高。
产品性价比越高,用户就越多;用户越多,生产规模就越大;生产规模越大,就越能实现总成本领先,实现更高的效率。
未来,单品单厂型的企业,会一步步切走大而全企业的份额。
三是,销售模式上的高效率:德艺餐饮认为传统食品企业是层层分销,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消耗和效率浪费;新一代食品工业企业采用的是“从厂到店”直销模式,去掉层层分销,把省出来的利润让利给终端,让大家拿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