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工呈现结构性缺口
大中城市一线服务人员和厨师短缺,结构性“招工难”问题延续。若大众餐饮消费持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估计未来中国餐饮业用工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2、人员流动率高
餐饮从业者的流动率高,流动性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中国餐饮行业操作容易,入行门槛低,收入较为稳定,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餐饮行业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较差。
3、餐饮业人员招聘途径单一
餐饮从业人员找工作,主要有朋友介绍、门口广告以及网络招聘三种方式,它们的占比分别为50%、30%和20%。相较于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招聘来说,餐饮业员工的招聘过度依赖朋友介绍,途径较为单一。
4、教育与培训缺乏
餐饮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严重不足。全国有超过2000家院校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读学生超过120万人。然而,只有100来家院校招收餐饮专业学生,估计在读学生不超过1万人。这些对餐饮行业后备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5、地区间用工规模差距继续扩大
地区餐饮行业的用工数量,与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餐饮企业的数量成正比。因此,中国餐饮业的地区用工情况可以概括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虽然2015年中国餐饮行业总体发展呈现的特点是定位大众化、年轻化、服务特色化。但是中国南部和东部地区,从业人员的数量多,缺口大,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数量相较少,用工紧缺程度也不及发达的南部和东部。
6、用工方式与劳动关系正规化
劳动关系规范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劳动者的话语权逐步増强行业整体工资水平仍会保持増长,増长主要体现在固定工资部分,奖金与上年持平或小幅长的可能性较大,一线服务人员和厨师是增资的重点人群,企业人工成本占比将有所提高。
“三高一低”困局
餐饮行业“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工高、食材成本高、利润低)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一个“痼疾”。如果说之前餐饮人还在苦苦支撑,那“疫情”就是那些效益不够好的店铺的“最后一根稻草”。
想活下去只有开源和节流两条路,但过去两个月内大部分人的情况是“不开店等死”、“开店找死”,无法,只能节流。房价要靠市场调控,食材成本得靠品牌规模压缩,这样看下来,只有“人工”是比较“好啃”的一块骨头。
从市场反应来看,大家也都一致将目光投向了降低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