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开始,疫情逐渐为外界知晓,随即整个餐饮行业营收直线下降。至1月25日时,已日均同比下降了80%以上,最低点在2月5日同比下降超过了95%。中烹协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为0;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按照2019年餐饮业整体市场份额4.67万亿,其中春节期间营业占比大约占全年的10%到15%。
由以上推算,餐饮业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损失在3000亿到4000亿左右。考虑到2020年下半年可能的“报复性”营业反弹(假设第三季度同比提升20%),这场疫情对餐饮业的全年营收损失,乐观估计在500亿,悲观估计在1500亿左右。按照餐饮市场总量5万亿来计算,疫情导致的营收损失占全年餐饮市场份额的1%到3%左右。
据此可以推测,只要餐饮企业能够在疫情中活下来,那么全年总的损失就是可控的。可以肯定的是,餐饮市场总体一定是向好的,2020年的全年也一定是可期的!
更多餐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陷入了迷惘徘徊。疫情犹如一记重拳,还没有KO企业,先KO了老板,将大多数餐饮老板打得懵了圈,很多天都没有回过神来。关门的餐企,老板抑郁苦闷,中层束手无策;开门的餐企,则苦苦支撑营业,直到耗尽最后的资源。可以说,大多数餐饮企业对于突发的“黑天鹅事件”,缺乏可靠的快速决策体系,决策还是依赖老板个人“拍脑门”,而能够直接调动团队作战的应急预案是缺失的。
对于企业来说,决策能力不是靠面对真正危机才历练出来的,否则成本太高了,而应急预案更不应该在出现突发事件后去考虑。快速应变能力与应急预案的充分性,反应了一个企业的成熟度,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行当,大多数餐饮企业急需在这方面进行提升。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人才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青山”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企业的人才队伍。
对于疫情过后能够活下来的餐饮企业,也许面对的竞争对手少了,但也不要忘记,能够活下来的其他餐饮企业也必然都是“优质”企业。面对后疫情时期对复苏市场的竞争,你准备好了吗?在此就不得不再提到核心竞争力。那么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什么?下面反思点则是“优质企业们”面对疫情复苏的竞争加剧需要着力提升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声音提到,产品是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是核心竞争力…在我看来,它们固然都是核心竞争力,但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品牌的价值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否则再好的产品也会因品牌不良而遭到埋没。相反,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最大程度的放大产品价值,让产品更多的出现在更多消费者面前,获得更好的评价,相当于为产品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当然,品牌的打造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产品与服务的口碑,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因为产品和服务,甚至是食品安全问题而造成品牌损害,受损的不仅是品牌,而是企业公信力,是难以修复的。餐饮业“回归本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呼吁餐饮人重新回归匠心,专心做好产品和服务。好吃的菜品,舒适的服务,才是让顾客回头的关键,餐饮人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产品和服务打造上,这才是餐饮企业的真正的重心。
对于习惯了埋头苦干的餐饮人来说,往往习惯于埋头进入繁忙之中,忽视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疫情时如此,疫情结束后的反弹高峰期也一定如此。然而,只顾埋头干活,却少抬头看天的餐饮人,依然对基础设施的完善缺乏关注。
此次疫情发生后,很多资深餐饮人敏锐的感知到外卖将会成为餐饮止损补亏的有效手段,从目前来看也的确是如此。但可惜的是,很多餐饮企业对此是“临阵磨枪”,在疫情已经到达高峰期的时候,刚刚开始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外卖体系,可想而知,在没有前期预热且尚处疫情高峰期,自媒体的推广是很有难度的,既难以让顾客信任,也没有时间来培养顾客习惯。
新冠疫情已在拐点之下,疫情所带来的伤痕和心理的阴影,也许会持续更长时间。我们看到了餐饮人的奋进吃苦、大公无私、迎难而上,也看到了餐饮行业,乃至整个服务业,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一些稚嫩和准备不足。这次疫情是一场灾难,但也是一堂课,所有的企业都交了学费,但能够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仁者见仁了。希望餐饮企业们不要白花钱,通过疫情的洗礼,让自己更加成熟稳健,然后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迎接大半年的强力反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