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日常出入于CBD的投资人们有一天会如此努力地走街串巷,只为“找吃的”。
7月8日,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新股东众为资本、老股东腾讯投资、Longfor Capital跟投。这是今年以来,国内连锁面馆行业的最高融资纪录。
今年二季度,多个明星投资机构都在加码餐饮,如红杉资本投资文和友、兰州拉面品牌马记永,顺为资本投资兰州拉面品牌张拉拉,碧桂园创投领投遇见小面等。目前,文和友的投后估值已超过100亿。
资本齐聚餐饮赛道,这在以前很难想象。
餐饮业一度被认为与资本无缘,it桔子数据显示,2015年以前,餐饮行业共有533起投资事件,而同期,国内资本市场共有29386起融资事件。
原因很简单:开餐馆很容易,难的是持续增长和扩张。如何降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如何在扩张过程中确保管理的稳定?长远来看,餐企又该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胃?
时移势易。在一连串变量的加持下,如今资本的态度完全变了。
曾与资本绝缘的餐饮业
故事需要从头讲起。
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餐饮行业生生不息,特别是对于口味挑剔的中国人来说,一代又一代的大厨们需要不断提高技艺才能满足人们的味蕾。加之不同地区迥异的饮食习惯,催生了八大菜系和无数种小吃。
餐饮市场相当广阔,但对于追求高增长的资本市场来说,餐饮企业过去不受宠的根本原因是“标准化”、“规模化”之难。
从供给端来说,传统餐饮企业的菜品制作高度依赖厨师,而“人”既有工作效率的天花板,个人能力也很难得到快速复制(大厨是有培养周期的,稀缺、且成本不菲)。这带来的问题便是:由于无法确保口味的一致性,餐饮企业无法以标准化手段快速扩张。这显然是重视回报的投资机构不能接受的。
除了线下门店的厨师问题,餐企的标准化难题也与行业上游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比如,中国4万多亿的餐饮市场规模里,供应链成本就占了40%。
如果食材供应链足够完善, 围绕食材和食材的采购、生产、仓储、运输、信息等标准化问题将得到解决,餐企的规模化扩张之路也将变得顺畅。美国的食材供应链巨鳄Sysco据悉在2020财年营收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反观中国餐饮供应链头部企业,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仍屈指可数。
硬币有两面,国内餐饮行业的难题所对应的,是巨大的成长空间。
从规模化提升的角度来看,如果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餐饮业规模化程度, 可以看出中国餐企规模化程度还很低。险峰创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主要国家餐饮集中度最高的是美国61%,第二是日本53%,而中国的餐饮集中度仅有17%。
市场空间是显性的。变量出现时,便是资本闻风而动时。
新餐饮赛道受资本热捧
仔细了解餐饮行业的资本流向,其实可以一窥资本对餐企种类的偏好:火锅、面馆、休闲快餐。
这些餐饮企业之所以能吸引资本,很重要的原因是:火锅、面食、中式快餐是中餐里制作简单而易于规模化生产的门类,餐企可以不再依赖某个厨师的个人能力、转而以供应链标准化、中央厨房模式、以及借助新技术做出“标准单店”,进而借助资本杠杆大规模扩张。
海底捞早前成立了子公司颐海国际为其专门供应火锅底料;兰州拉面品牌马记永将拉面的制作流程的标准化,大大提高了上菜速度;为了确保小龙虾规模化和标准化供应,文和友投资数百万与湖南、湖北、江苏当地小龙虾基地合作,实行产地直采。
除了菜品的标准化,在门店管理方面,这些餐企也利用新技术,提高门店运营流程的标准化。
比如,和府捞面为门店引入信息化收银系统,同时其后厨配备有与收银系统打通的厨房显示系统KDS,降低出品的出错率的同时提高出品的速度,确保从点餐收银到出品15分钟内完成上桌;马记永、遇见小面等餐企也利用数字化来提高管理效率。
对内,菜品和运营的标准化问题有了解法。对外,如何吸引消费者?引得资本热捧的餐饮企业将发力点放在了新消费场景上。在这方面,以怀旧风吸引年轻人打卡的文和友便是典型例子。
餐企受热捧的同时,餐饮供应链、企业SaaS等有助于行业标准化的细分赛道也愈发受到资本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国内至少有14家食材供应链企业获得了融资,入局者不乏DCM中国、idg资本、经纬中国等知名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餐饮行业并非真的与资本绝缘。行业确实出现了新变量,但这场席卷一级市场的餐饮热潮中,一些行业的老问题依然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