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对复读生的人生打击很大。在抑郁的情绪中,他们很容易怀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高考失利做出消极的回应和评价。
尤其是那些因为分数低而导致考试失败的复读生,他们甚至将考试失败的影响泛化到生活中,缺乏自信,经常说“我不如别人”、“我真的做不到”、“我很无能”等等。他们觉得自己在父母同学朋友面前很没用,很自卑。另外,分数低的考生普遍学习基础差,起点低,这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分考生虽然没能进入理想的高校,但是高考成绩不错,让他们更加自信。但是高三的时候,遇到成绩比自己好或者考试不及格的同学,自卑心理也就产生了。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学习的人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自卑感。
自卑容易引起复读生的抑郁和分心,不利于正常的学习和考试。所以,复读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性地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采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复习方法,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步,才能接近来年的考试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层次的复读生起点不同,提升空间也有差异。俗话说“因材施教”,每个复读生在设定新目标时,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求太高,只会陷入一种低心态。
二、冲淡焦虑
相当多的复读生很难逃脱焦虑。相对于今年的初中生,复读生的压力和压力更重要。除了高考失利带来的精神压力,复读成本高带来的经济负担,未来的不可预测,都催生了他们内心的悲伤和焦虑。复读生——尤其是分数低的学生——非常在意平时考试的成绩,这比普通高三学生更重要。成绩稍有下降就会产生焦虑易怒等负面情绪。此外,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对复读生来说也变得难以承受。
孩子复读时,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一年后的成绩比今年能提高多少?能考上重点大学吗?家长的这种心态无形中增加了复读生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压抑。如果复读生的实际表现与家长的预期相差甚远,前者会感到羞愧,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加会产生更强烈的焦虑。
心理学实验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关系。在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随着焦虑水平的上升,学习效率也加快;但是一旦经过曲线的顶点,超过一定程度的焦虑,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
过度焦虑会使个体处于相对非理性的情绪状态,导致极度的精神紧张,学习欲望和兴趣下降,思维活动受到抑制,认知范围变窄,注意力下降等。因此,面对各种压力,复读生应该学会并善于自我减压,以积极、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式发泄和转移焦虑。可以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每天坚持下去,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复读生要正确对待平时的考试,把它当成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验,及时查漏补缺,不要卡在分数里。作为家长,要时刻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为孩子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复读的路上与孩子携手并进。
三、改变冷漠
很多教过复读班的老师都有很深的体会:在复读班,人际关系往往比较冷漠(尤其是入学初期)。这主要是因为复读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背景不同,突然集中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难以及时建立相互信任,导致学生缺乏沟通和归属感。有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不安全感和自闭症。在他看来,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同学,都是未来高考的潜在对手。如果这种心态在复读班盛行,就很难形成一个和谐的群体。
毫无疑问,和谐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感到舒适,情绪稳定,增强自信心,以高昂的斗志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但是人际关系不好,冲突,MoMo环境都会直接导致学生抑郁。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说:“人群居。”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际关系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也是个体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处于困境的复读生需要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身边的“复读同志”其实是最大的支持力量之一。
缓解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复读生中交谈鼓励,关心,互相帮助。因此,复读生应该屏蔽一些消极不合理的想法,共同构建一个团结、蓬勃、平等、友好的群体,促进学生之间正常和谐的交流,增加自信和力量,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