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来,美半导体的一意孤行,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布局半导体行业的一针催化剂。对于我们而言,往大了说,最后的目的是实现全产业链的“去美化”,而往小了说,未来的芯片制造端我们要实现自给自足,不再被其他人“卡脖子”。当然,华为要想实现这样的宏图远志,需要仰仗的力量自然是华为海思。

以前的海思是华为芯片的设计部门,负责对芯片的性能和研发作出预判,但是在被制裁之后,华为海思一下子就成为华为的负担。过去一年的收入显示,海思部门不仅没有办法帮助华为芯片实现突破,甚至在收入上还锐减超过87%,如何养活海思部门的7000人成为华为的头等大事。

然而事情的结局让人有点意外,华为方面已经明确表态,华为海思即便不盈利也不会裁员,未来的海思仍然是华为从事半导体行业最有利的武器。说实在的,华为作出这个决定着实不易,要知道,华为为了弥补手机业务的损失,开始进军卖车行业,而现在还要拖着海思7000人前行,背负的资金压力可见一斑。
那么海思为何要如此执着呢?直到看见华为海思最近公布的招聘方案才明白,华为要的何止是芯片去美化,在人才的选拔上,华为海思已经做出决定,就连日后的芯片人才选拔,华为也只要中国籍,这个招聘细节透露出华为对国产人才的自信。或许有人会认为华为海思此举有些傲娇,但是从海思公布的招聘和人才要求看,华为这一次要去除病根。
具体来看,海思招聘要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2022整年时间跨度内,只要是毕业于国内高校的本硕应届学生,都是华为海思的招募对象。另一种是2021年至2022年两个年度内,毕业于海外高校的中国籍本硕留学生才是华为还是的招聘对象。
别看华为海思只有短短两个招聘要求,但是背后的目的很直接,以后的芯片人才招聘,华为只要中国籍。换句话说,即便你学历再高,履历再好,如果不符合中国籍,一律都不在华为的考虑范畴当中。很明显,这一次华为要的不只是芯片去美化,在芯片人才的储备上,华为同样要实现去美化,而这也意味着华为开始打破惯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曾几何时,国内的高端企业都看中学历,而且更看重“海龟”学历,但是我们看不到的是,很多尖端人才经过海外求学后,都纷纷转入其他国家的国籍。就拿现在被卡脖子的芯片行业来说,很多尖端技术都是美籍华人研发成功的。而华为此次将选拔人才的范围选定为中国籍,无疑是打开了业内的先河,一方面表明华为对国产人才储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用实际行动将人才留在中国,最大限度减少人才的外放和流失。

不得不说,在过去两年的疼痛中,华为开始醒悟了,想要实现芯片的全面去美化,不仅是要掌握美企都不具备的技术,而且还要让人才与美企彻底脱节。好在现在国内高校清华和深圳某大学,已经成立了各自的集成电路院校,而它们培养出的人才,未来将承担起华为破局的重任,同时也是中国半导体崛起的核心力量,相信这一幕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