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问题凸显时,很多人质疑华为偏科严重,因为华为旗下的海思拥有超一流的芯片设计能力,但在落地制造环节却是一个门外汉,甚至华为高管余承东对此都曾流露出悔恨之意。但实际上,华为的偏科是整个行业的偏科,而海思已经是国内半导体领域的头部玩家。
在制程上,海思已经能设计出3nm的芯片精度,而这个精度下对应的企业,全球也只有一家能代工,那就是台积电。本来是好马配好鞍的局面,却因外力的横加阻拦而被迫中止,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呈现两极分化。
对于华为来说,少了台积电的芯片供给,海外手机市场份额节节败退,巅峰期曾达到16%,但眼下已经不足4%,足足缩水超过4倍。这还没完,眼下正值5G换机潮的高峰期,华为的手机长期缺货,致使市场出现长期空缺,而空出来的市场一部分给了苹果,剩下被国产手机厂商彻底瓜分。后来迫于营收压力,华为不得不开始卖车。
虽说卖车是华为的一种转型和尝试,但这无法回避华为要面临的资金压力,这样一来,海思的位置就尴尬了,该裁撤和保留就需要华为作出选择。作为曾经的王者,海思去年在全球半导体的排名是第10位,而今已经全面落榜。反应在财报上更直观,Omdia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海思销售额仅有 3.85 亿美元,相比去年第二季度减少了 87%。
我们都知道,研究芯片本就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今海思不仅营收全面溃败,可能还会重度拖累华为的财务状况。要知道,海思部门的员工数量就高达7000人,每月的人工支出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不过从最近的消息来看,华为并没有选择放弃海思,可能还想试试探索芯片行业,而企业对于海思的发展方向也更明确了。
首先在布局上,海思不会被裁撤,华为未来对于海思也没有任何的盈利要求。其次在发展方向上,未来的海思仍然会继续坚持研发道路,为华为作出更高端的芯片。也就是说,一个有7000个员工的部门,即便现在没有任何的盈利能力,华为仍不会选择放弃,甘愿养着这个部门,直到情况转好的那一天。
说句实话,一开始的时候,编者也很费解华为对海思发展方向的规划,毕竟芯片是个拉锯战,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不说,最后还不一定见效果。再加上华为自己都受困于资金压力卖车,何至于打肿脸充胖子硬挺海思。不过细细分析眼下半导体的局势,就不难理解华为的苦心,看似没有台积电的帮衬找不到出路的华为,其实也是为了去探索,目前还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就是等待国产半导体行业的崛起,这一点海思负责人也提到过。现在的半导体行业相当混乱,经过规则限制的修改,让很多国家都意识到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而海思如果能保持下去,一旦其他国家取得了突破,海思可以迅速获得新的供应链伙伴,缓解自身芯片危机。
另一条路是保证海思芯片的研发进度时,有效提升海思变现的能力。华为被传造芯片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造不出5nm这类太尖端的,但40nm和28nm努努力还是有希望达成的。如果华为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这不失为华为海思的一种探索和转型,同时也是对海思实力的延续和保存。
当然了,对海思不裁撤,也说明华为在半导体行业还想有所建树,企业还想试一试。退一万步讲,带着希望搏一搏总归是好过束手就擒,贸然裁撤海思,某种程度上也是否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华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