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先必须是“双现代”的融合与合作,其次,全社会必须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并以新的理念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当前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存在宏观政策层面“热”,具体学校和企业“冷”的问题。一些学校之所以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感兴趣,是学校自身缺乏现代学校制度,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自主权,因此,学校在办出个性、特色方面缺乏动力,另一方面,不少职业院校并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存在中职普高化,高职文凭化的倾向,学校的办学定位都偏离培养技能人才,学校也就不会积极推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不少企业在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时也缺乏积极性,其根源在于很多企业觉得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在为行业做贡献,企业的直接收益不明显。比如,国家希望企业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这样可以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由此缩短入职后的职业化时间,这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赢。但有的企业却不这么看,产教融合培养的学生有多少到本企业?为何要给本行业的其他企业培养人才?企业究竟能从参与产教融合中获得多少现实的好处?这些都制约着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从现实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就存在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浮于表面,有的学校和企业签约合作后,并无进一步实质推进,如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去兼职,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另一个现象是有实质性合作的校企合作,有相当部分有利益捆绑,或者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有学校的股份,再就是被舆论诟病的“学生工”问题,学校与企业确实合作了,但是以合作为名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这无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职业教育的形象。
因此,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就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现代企业建设。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求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能自主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应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教师委员会)负责教育事务,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合作方案设计、合作效果评估,都应由教授委员会(教师委员会)论证、决策,这能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符合育人的要求。
现代企业则是要求企业有企业家精神。推进教育改革,企业是重要的力量,因为企业不仅是教育的最大用户,而且企业有资源,可以参与到教育之中,影响到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更多企业家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以企业家视角审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不仅可以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更高素质的职场新人,而且,也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
以贝壳找房为例,贝壳设立职业教育部门,加大居住服务领域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及服务者技能水平提升,制定各类新居住服务数字化人才标准,通过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合作,围绕人才标准以职业技能/资质认证培训、学历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形式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高校专业共建、产业学院、举办全国技能大赛、共建教学资源、产学师资培养等,将新居住服务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融合,使行业标准深度融入专业标准,推动高校以岗位胜任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实际之间的紧密对接。然而,贝壳在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也经常遇到各种困惑,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服务者专业教育并未获得广泛重视。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更为宏大的问题。虽然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但是,全社会仍旧存在比较明显的唯学历问题。这不但影响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一些职场人士是以功利的态度对待终身教育的,没有意识到,终身教育可以让自己拥有终身就业的能力,也提高自己的工作、生活满意度。
甚至有提供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机构,也有意无意向学历教育靠。如最近引起舆论关注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发文规范社会组织、企业内部设立的培训机构称“大学”“学院”乱像,就反映这些机构不安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定位,很显然,这就很难给职场人士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
这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切实破除唯学历论,构建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氛围,按类型教育的要求,办好职业教育。同时,也更需要一线的学校和企业,身体力行,立足职业教育的定位,走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