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如此看来,败坏医院生态的“罪魁祸首”是排行榜了。而在笔者看来,排行榜只是“标”,“本”是在意排行榜排名的医院领导和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绩思维。如果医院领导和上级管理部门根本不在意排行榜,这些民间机构制作的排行榜,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换言之,民间机构制作的排行榜,不过是迎合了医院领导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功利需求。重建医院生态,应引导医生重视临床,提高医术,而不是发论文。
不独医院存在被所谓排行榜“误导”的问题,近年来,有的高校领导,也抱怨办学被排行榜“绑架”,学校要破除论文论、唯帽子论,可是排行机构,都用发表论文、获得奖项,以及有多少“帽子”人才(国内大学排行榜)等,作为重要的排行指标,因此,学校也就不敢“怠慢”,如果排名下降,就会令学校荣誉受损,遭到师生和校友的质疑。
按照这样的逻辑,取消各类排行榜,就可令医院、高校拥有平静的发展环境了。然而,说到底,由民间机构制作、发布的排行榜,本质是对医院、高校的社会评价,要禁止也是禁止不了的。最多只能进行相应的规范,如明确发布排行榜的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资质,不是谁想制作、发布,就可制作、发布,同时,明确禁止排行机构的利益输送、钱名交易问题,防止医院、高校花钱买排名,或者冒用权威部门发布虚假排名。
排行机构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因此,如果排行机构制作的排行榜,选择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用来评分的排行数据也真实、可靠,那其排名可作为医院、学校评价发展状况,制订未来发展战略的参考。而如果排行机构所用的指标缺乏科学性、数据也不可靠、真实,那其排名就毫无公信力,这样的排行榜也就没有任何生存、发展的空间。
由于排行榜的基本做法,就是设定几个指标,进行评分,按评分高低排出座次,因此,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也存在很大争议,排行榜的公信力一直遭遇质疑。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所谓的公认权威排行榜。在发达国家,高校和医院对待排行榜的态度,大多很淡定,鲜有围绕排行指标转的医院和高校,甚至有的高校明确拒绝排行榜,不向排行机构提供任何数据。
图片来源:网络
可遗憾的是,我国医院、高校,却有成为排行榜中的医院、大学的趋势,不少医院、高校,就把排行榜的指标,作为考核员工的指标。这带来的问题是,排行榜重视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引用率,医院和高校也就重视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率,并引发论文代写、论文抄袭、制造虚假引用等弄虚作假问题。近年来,国际论文撤稿事件高发,其中,我国学者“贡献”了最多的撤稿。
同样有排行榜,有人淡然对待,有人趋之若鹜,所以,不是排行榜败坏了学术生态,而是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排行榜,追名逐利成为败坏生态的一部分。追名逐利,才是我国部分医院和高校需要解决的真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改革。要破“唯五唯”,就要扭转功利的发展观、政绩观。排行榜在我国高校、医院之所以很吃香,是“总有一款排行榜打动领导”,对于把本单位排名排得较高的排行榜,不管排行榜的指标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可靠,领导在展示发展成就时,都会加以引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完全胡乱排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排行榜,也被有的单位在展示政绩时引用,只因本单位的排名高。
破除排行榜迷信,关键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医院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专业同行评价。《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这需要坚定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