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程排得太满,是精神结构固化的不二法门。
因为,不确定性是创造性的妈妈。失其母,焉得其子?
不知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中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多年,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越来越“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所有弊端,都一一在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中重现——动力不足、效率低下、脱离实际、不必要的浪费、计划与需求脱节……
我想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家长精神结构的固化,工作稳定后,就自然回到了曾经的计划模式。二是,家长高估了自己对未来的判断能力,生活状况持续走上坡的人,很容易掉入这个陷阱。
家长们设想一下,一个人十几年不需要思考自己每天要干嘛,跟着别人指定的日程表走就行。那当TA获得“自由”的那天,TA更容易被安排好路径的手机游戏吸引,还是更容易着迷于自己安排生活?
02 被迫适应父母的精神固化
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说:小马过河的故事里,牛和松鼠说的都是真话,小马得自己去判断,而不需要埋怨。最终过河,有没有人告诉他深浅,它都得自己一步步去试,这没有区别。
的确。家长在给孩子建议或安排计划的时候,真的需要考虑自己是牛还是松鼠。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都是真话,但都是在自己固化的经验总结上。
所以,家长在就某事给孩子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评价任务的深浅难易。
我见过太多家长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开头都有一句口头禅“这道题很简单”。他们觉得这样说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不受打击。
然而,孩子的感受如果连续几次跟家长的说法不一致时,他连呛几次水,就不会再来问你了。
当然,更糟的情况是,孩子其实很难控制潜意识不去认同父母,孩子若内心里相信了父母的话,也就会直接终止尝试了。
所以,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对孩子面对的任务的一切评价,都是家长自己固化的一种体现。如果控制不住总是要说,那就是在迫使孩子适应自己的精神固化,也就是在迫使孩子形成跟自己一样的固化。
处在中年的家长们,最常见的精神固化现象是生存策略固化——中年危机的内核——这个不容易自己察觉。但它的组成部分之一,世界观,开始变得“固执”,会在夫妻吵架、朋友扯皮中体现出来,并被察觉。
而家长同样不容易觉察到的是,自己在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世界观。通常的形式有:向孩子过分炫耀自己的成就;或反向表演(画蛇添足的那种)自己的苦难。
本身,和孩子讨论世界观、生存策略是一件挺有益的事情。但,这方面固化了的家长,潜意识会害怕受到冲击,就会下意识地回避讨论这些话题。以致迫使孩子接受的行径变得很隐晦。
03 身心脱轨的后果
比想象得更严重
《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过来说,就是身心脱轨是万病之源。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发现,人的认知过程不全是大脑的工作,我们的整个身体都是参与认知过程的。而且不只是输送信息、接受指令这么简单。有时,甚至可以说我们的身体像使用计算机一样在使用我们的大脑。
需要重视青少年身心脱轨的现象。无论据古老智慧,还是现代心理学,这种状况都必然带来严重后果。或者说,身心脱轨是最严重的一种精神结构固化的状态。
造成身心脱轨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注意力外放。
我们鼓励孩子把注意力、精力投注在外部事物上。而更糟的是,这些外部事物又太少包含大自然的内容。
而这,就是青少年情绪失控、行为失当的起点。接踵而至的就是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其实,大人也一样。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来源于自然的、复杂的、自组织的巨系统。健康的身体,就是健康的心理在这世间最佳的参照系,没有之一。
当我们将注意力收回到我们自身,也许两个系统会自发地在潜意识层面相互镜映,这可能就是正念疗法之所以有效的缘由。
一个人身心一旦脱轨,其精神结构将可以快速地被外部世界塑造。而某种精神结构一旦形成,就自然而然地会推动人体去契合这种结构。幻觉(人体感觉器官真实感受到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刺激信息)就是由此而来,当然,很多躯体疾病也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