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梅说,当下,青少年学习生活、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心理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总达标率为14.24%。2020年青少年有轻度抑郁的为17.2%,有重度抑郁的为7.4%;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上学日的睡眠时长未达标。这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杨雪梅认为,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学校、社会、家庭普遍重视学习成绩和品德培养,忽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认为“成绩好、品德好”就是好学生,存在以品德教育取代心理教育的误区;其次,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在操作层面缺乏具体的指导文件,缺乏硬性约束,缺少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以及相匹配的激励机制,难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再次,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兼职多、专职少,大多未经过充分的专业培训,甚至极少数人没有相应的专业资质;最后,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举措和载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存在开设时间不足、预约流程不畅、校内心理咨询服务便利性不够等情况。
如何持续呵护青少年心灵园地,为孩子们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对此,杨雪梅建议:强化政府监管职能,督促各级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开设新专业,加快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人才的培育和培训,补齐人才缺口;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针对青少年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健康风险问题,进一步针对性的提供课程,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知识普及,向青少年传授更多的预防与缓解情绪问题的技能,并加强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实践运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强化社会多元参与,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协同机制。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同时,还要关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拓展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建设,建立教育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打通心理转诊的绿色通道,通过专业转诊,形成成熟的校医合作机制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