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电子烟与卷烟是同一属性吗?
在监管上,一个核心问题是——电子烟是普通消费品、烟草制品还是药品?
各地政府对于电子烟的监管思路,并不完全一致。
在美国,电子烟属于烟草制品。在生产、销售、产品宣称等方面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在德国和意大利等地,也把电子烟归为烟草制品一类。
在日本,是把电子烟作为药品监管的,禁止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在韩国,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被视作消费品,而将含有尼古丁的视为药品。
而在中国,电子烟所属类型不明确,导致出现难以监管的局面。
如果作为普通消费品,属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作为烟草制品,属烟草专卖局监管。而作为药品,则属于药品监督管理局管制。
电子烟究竟属于哪一类产品,一直没有准确定论。
以往在电子烟生产,销售,使用和宣传上,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比如,室内禁烟场所,人们拿出来电子烟,却不会被禁止。禁止销售传统烟草的地方,会有电子烟的身影。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广泛禁止烟草广告、促销、赞助,而电子烟的广告却可以,一定程度上,难以管控。
也让人们,误认为电子烟是普通消费品,从而更青睐它。
根据《中国电子烟行业价值洞察报告2020》显示,中国电子烟品牌超过600个,2019年全球共有218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内地)购买电子烟,出口金额为765.85亿元。
在3月22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同起草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
正式将处于灰色地带的电子烟,划入政府监管范围了。
电子烟凭借丰富的口味,时尚的包装,以及年轻化的营销策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未成年人过早的接触香烟。
电子烟真的“无害”吗?
电子烟真的“无害”吗
电子烟不像一些商家那样宣称的“完全无害”。有害物质确实少了,但是尼古丁还是存在的。
它是「烟瘾」的罪魁祸首。同时还有证据表明它跟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甚至跟癌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市面上卖的电子烟价格从50元~1500元不等,在这个缺乏监管的市场中,鱼龙混杂是常态。
电子烟并不能戒烟。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在戒烟过程中使用电子烟是有效的,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它戒烟方法结合。(《NCCN临床实践指南:戒烟(2018.V1)》)
真正危害是什么?
真正危害是什么?
很多青少年在厂家的各种炫酷视频和宣传的轮番轰炸下,觉得电子烟很潮很洋气。开始了尝试,可电子烟也有尼古丁,也会成瘾的。
既然电子烟可以替代真烟,那真烟也可以代替电子烟。有更多人吸电子烟,也就会有更多人想要试试真烟。
相比真烟,电子烟或许降低了对于健康的危害(减少了焦油)。但不代表电子烟无害。
其中的尼古丁,仍然有成瘾性,对健康产生危害。
电子烟顶多是真烟的替代品,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电子烟可以辅助戒烟。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有些烟油中的尼古丁比传统卷烟还要高。
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吞云吐雾都不建议在公共场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