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跨境支付主要包括银行汇付、信用证支付、专业汇款公司支付、国际信用卡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其中,银行汇付和信用证支付是传统贸易下的两种常见的跨境支付方式,银行汇付一般要经过国际银行间合作组织(如SWIFT)作为中介,实现交易信息转接,最终完成资金到账,付款行、中介机构和收款行都会收取一定费用,而且到账时间一般需要几个工作日;信用证支付到账周期也较长。传统跨境支付方式存在不足的是参与机构多、协同效应差、信息不对称、到账周期长、支付效率低等。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如PAYPAL、支付宝、微信等),其模式主要是买卖双方通过各自在支付机构开立的虚拟账户进行支付,结算环节通过支付机构与银行卡清算组织(如VISA、中国银联)合作实现银行卡与虚拟账户间的充值和提现,效率有很大提升。但是存在费用较高、容易遭受恶意欺诈和黑客攻击等不足。
总的来说,现有跨境支付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中间费用高、效率低、中心化风险(如欺诈、黑客攻击等)、中间机构(环节)太多。
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的优势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其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共识机制,构建了低成本的互信机制,建立了“去中心化”的交易体系,实现了价值的直接传递。作为一种公共化、去中心化的账本技术,其应用领域涵盖金融、科技、经济等领域。
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架构的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相对于传统跨境支付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效率大大提高。数字货币在区块链中交易信息是以广播的形式在P2P节点间直接传输,并在各节点之间互为备份,数据不会受到中心节点的强制操控,中心节点损坏也不会影响整个交易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方式剔除了现有跨境支付方式的需要人工对账、KYC认证、中间流程支持(如信息比对、报送等)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支付的效率。
(二)支付成本明显降低。数字货币的支付方式剔除了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机构,提高了资金流动性,实现了实时确认和监控,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显示,区块链技术可以使跨境交易时间从传统的3至5天缩短到1天之内,同时交易费用也大幅下降,从7.2%降至1%以下。
(三)安全行更强。区块链使用了密码学技术来保证区块链上的信息不被篡改,利用密码学中的哈希函数以及非对称加密,并采用分布式共识机制,使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另外,由于数据都以链式方式存储在网络各节点上,使数字货币每笔交易都可以开源网络上查询,实现追本溯源。
三、发展我国数字货币在跨境投资支付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自此启动。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但当前美国在贸易和金融政策上频繁“攻击”中国,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新补充手段。
数字货币进入跨境支付领域,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首先,数字货币的支付方式更加便捷,无需中介机构,无需繁琐流程,效率大大提高。第二,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特性以及可溯源性,使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更加安全放心。第三,因为可以发起点对点交易,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实际上并没有境内、跨境和离岸的区别。只要有可以联网的终端(即使不在网络上),就可以发起交易。因此无论偏远地区还是繁华都市均可以进行数字货币的支付。第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深化,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重大困难时候,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未来,使用中国数字货币的国家不但货币支付更加方便、快捷,促进经济更快发展,而且也能更好地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二)为打破中美贸易摩擦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寻找突破口。
当前,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对中国实施打压。暂且不论中美之间的这些纠葛,单从发展角度来说,中国应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打破中美“对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军事、经济(美元)、文化可以说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三大抓手。其中,美国通过经济制裁使得不少国家和企业遭受经济上的打击,损失惨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元目前依然是全球贸易结算以及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同时,货币的跨境清算高度依赖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而SWIFT和CHIPS正逐渐沦为美国行使全球霸权,进行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
数字货币的出现将会打破这一局面。从美联储对脸书(Facebook)的天秤币[2]的态度就可窥见端倪。数字货币特有的传输方式可以绕开SWIFT和CHIPS系统,不再受其掌控。另外,其他国家(主体)基于数字货币的优点而越来越多的持有和使用,将会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样,使用“美元”这个大棒来当作制裁工具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三)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推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央行研发数字货币本身就是创新,推动数字货币采用不同方式的应用,特别是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实体场景应用同样也是创新。数字货币从技术上可以归为金融科技范畴,其涉及计算机(软、硬件)、金融、网络、会计、法律等多种学科(技术)。把多学科统一起来,特别是把区块链这种使用时间较短的技术融入到现有学科中都是需要攻克难关的。首先,区块链不是数字货币,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数字货币上也应满足金融市场上的条件,如合规审查、在线支付的高并发性等,这需要在技术上和理念上提出创新。其次,区块链技术仍需不断发展。例如,行业标准问题、数据延迟问题、链式存储问题等都亟待解决、完善和创新。
四、对数字货币在跨境投资领域应用的构想
(一)搭建双边间、区域间、国际间投资(支付)平台。
现有区块链的发展形态可分为公链、私链、联盟链。公链是完全去中心化,所有用户都可以读取、写入;私链是写入权限仅在一个主体手里,读写权限由该主体决定;联盟链是部分去中心化,读写权限由参与各主体决定。若数字货币是公链形式的,全世界的主体均可参与使用,但对监管、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提出很高要求;若数字货币是私链形式的,则开放性不够;在现阶段,使用联盟链的数字货币相对来说可行性更大。以联盟链的形式在双边或多边之间搭建数字货币投资平台,联盟链的各主体之间通过数字货币进行投融资,将大大提高资金的融资效率和安全。
但是,建立联盟链并不意味着投资平台的设立完成,还要选定支付的数字货币。因涉及主权利益,各方之间达成共识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以一国主权货币为支付货币,如数字人民币。中国的经济发展全球有目共睹,经济总量和占比也名列前茅,对人民币的预期应与对中国的发展预期一样坚挺而稳定。因此使用数字人民币作为支付币并无不可。其二,为消除主权国家之间的疑虑,可以考虑在平台上设立一种通证(或代币),这种通证发行的数量和价格,由参与联盟链的主体共同协商确定,例如可以锚定联盟主体的各本国货币(一篮子货币)。
(二)大力发展区块链底层结构技术。
区块链将分布式系统、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集成一体,其发展和应用必将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据零壹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球累计有47个国家和地区、5926家公司申请了38064件区块链专利;其中,有3218家公司来自中国,占比54.3%。由此可见我国这几年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独占鳌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在区块链创新上高度依赖国外开源软件产品,虽应用探索多于国外同行,但对于行业影响力不足。区块链涉及的各类关键技术(如共识算法、分布式私钥控制等),较多依赖国外开源软件项目;国内虽借鉴并有所创新,但无法影响其技术路线,未大范围形成自主可控算法和技术。例如当前全球市值排名靠前的多种加密货币,其底层架构的设计均来自国外团队。
因此,我们若要推动数字货币的使用,仍要不断推动区块链底层结构技术突破创新。一是可以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拥有更丰富的支付场景,使外部环境为区块链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二是选择合适的途径积极进行国外专利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重视区块链技术和货币金融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四是鼓励与国外技术团队合作与技术共享,探讨在更广泛的领域使用数字货币。
三、组建有影响力的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联盟。
2020年10月9 日,七国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日本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连同国际清算银行(BIS)共同发布了报告《央行数字货币:基本原则与核心特征》。国际间数字竞赛更加激烈。在开源的区块链底层平台上,境外机构主导的开源平台有Hyperledger Fabric、R3 Corda、摩根大通Quorum等,而国内企业主导的开源平台有金链盟FISCO BCOS、百度超级链、京东智臻链、众安链等。但是还未形成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联盟。
建立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联盟,可以推动解决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一些瓶颈。比如区块链技术对现有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带来了挑战:在数字货币体系中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均为匿名,使得不法分子易于掩盖其资金来源和投向,这为洗钱、恐怖融资及逃避制裁提供了便利。而在建立联盟后,能够调动各国央行、监管机构、立法部门和金融机构等相关市场参与者,加强国际监管协调,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合作,并根据应用领域的实际情况,形成较为一致的监管政策。同时对于境内投资机构,充分利用一带一路、RCEP、上合组织、东盟、金砖国家等组织或机制,促进数字货币在设计标准、支付场景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