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这是雷军的著名理论。不过等到风停了,绝大多数的“猪”飞得多高就摔得多惨。央视直接引用这句话,明显暗示意味非常明显。
随后,央视再次提到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豪言壮语,包括“市值超过宝马,丰田,法拉利”,“年底造出飞行汽车”,“研究3个月,押上人生全部”……故事都是血脉喷张的,不论是做地产,手机,空调,互联网的巨头都纷纷跨界行动。但是更多的还都是打嘴炮,营销流,资本堆积的互联网打法。
之所以央视不看好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还是针对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新能源电车注水太多,问题车过多。而且很多技术问题自己都不过关。所以央视认为跨界造车最重要的还是精耕细作,不要只梦想的“弯道超车”,也要防止中途“翻车”。
之前那么多厂商造车央视都没有相关的点评,唯独小米宣布造车之后,央视就来泼冷水了。没办法,谁让小米热度最高,央视也算是及时泼一盆冷水,让大家看清当前电动汽车行业的现状。不是靠着一腔热血就可以成功的。
或许有人肯定要疑惑,中国手机厂商这么多,比小米有钱的也不少,为什么只有小米选择了造车呢?华为、魅族等厂商仅仅宣布打造车载系统,但是没有造车的计划。苹果此前也被爆出要造车,但是至今都没有官方消息。
雷军给出的造车理由是,小米有钱,1080亿现金。小米有人,10000多的研发团队。小米赔得起,有世界第三的手机销量,有全球最好的生态链,最后就是有大批米粉的支持。
然而在脉脉上的其他公司的员工对于小米造车也是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自然是看好小米。OPPO员工表示,小米都开始造车了,OPPO连电视还没弄明白。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VIVO员工表示,我们连电视都没开始。魅族更惨,活着都成问题。华为员工表示,三年不造车。苹果员工表示,秋天一定发。估计调侃居多。同为手机厂商,这些公司的员工认为小米造成是一个比较有先见之明的做法。
另外一种声音来自传统的汽车厂商。很多人认为小米汽车是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会像手机一样颠覆汽车行业,主打性价比。不过有网友表示,汽车整体成本都很高,小米自己又不造硬件,难道还能像手机一样通过广告补贴硬件?如果保证了性价比的话,汽车的安全性是否可以保障。
手机出问题最多让用户难受一下,汽车出问题可能直接就送走用户了。所以又想要保证高品质,又想要低价格,这又是小米面临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