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海思是华为旗下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它的能力在以往的芯片设计工作中就有所展现,尤其是其设计的麒麟系列芯片,更是为海思在全球芯片设计领域打响了名号。
但是受到美国技术的限制,2020年9月之后华为海思所设计的芯片,就不能再继续进行生产了。与此同时,海思自身的芯片设计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要知道,在以往的芯片设计过程中,海思使用的辅助设计软件都是美国企业提供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华为海思并没有放弃研发,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海思研发投入占据了其总营收的21%,位居全球研发支出排名的第9位,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投入。
早在华为受限初期,余承东就曾表示过,华为不会放弃海思。如今看来,华为做到了,近期华为在芯片上又传出了新的进展,足以证明华为海思的研发工作依旧在继续。根据消息称,华为海思的芯片已经有了新进展,新一代的基带芯片已经实现了流片。
可能很多朋友对于芯片的流片不太了解,流片就是我们常说的风险试产。芯片设计出来之后,经过后仿真环节,就可以将设计文件送往相关的工厂,进行掩膜版的制作,之后就是进行流片。
流片,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先制作几颗,甚至几十颗的芯片样品来进行性能的验证。如果验证合格,下个步骤就是进入规模化量产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流片的费用比芯片规模化生产的费用要高得多,基本上在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如果流片失败,不仅意味着高成本的流失,还将意味着芯片不能顺利进入量产环节。
所以流片这个环节,对于芯片设计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此次华为海思芯片的流片成功,预示着其下一步就要进入规模化量产环节了,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消息称,华为这次完成流片的芯片是基带芯片,海思将该系列芯片命名为巴龙。这款巴龙系列芯片,以往发布的都收获了不俗的表现,和美国芯片设计巨头高通的基带芯片相比,在实际运行中也略胜一筹。
但是一直以来华为的基带芯片,并没有在全球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2018年,其仅占到7%的市场,这主要是因为至今为止基带芯片采用的销售模式造成的。
基带芯片可以分为外挂基带芯片和集成基带芯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高通等主要的基带芯片企业生产的,几乎都属于外挂基带,可以搭载大多数CUP芯片使用。而华为则不同,习惯用封装的方式将其基带芯片与自研CPU集成到一起。
再加上,芯片的采购商用哪家的CPU芯片,一般就会采用哪家的基带芯片,高通的CPU芯片供应量大,自然其基带市场占比就高。而华为的麒麟芯片是不对外供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厂商想用华为基带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
即使是华为的基带芯片性能略高于美国高通,但是厂商们最终还是会选择高通的基带芯片。不过这次华为新一代基带芯片的流片完成,还是展现出了华为的通信实力,尽管华为海思目前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
作为一家成立于1991年,至今已经发展了30年之久的芯片设计企业,海思的实力已经不需要质疑了。但是处于芯片上游的辅助设计软件EDA软件,目前仍然受制于三家美国企业。国内的EDA软件生产商,虽然也能在部分环节做到全球领先水平,但是整体竞争力和美国三家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不过如今海思新一代的基带芯片已经设计完成,就证明海思已经在这方面有了较为稳妥的解决办法。但是海斯还面临着芯片生产的问题。目前芯片流片完成,下一步就是进入生产环节,那由谁进行代工,就成为摆在海思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2020年,美国对涉及到本国技术的企业加以限制之后,华为和多家企业已经停止了合作,其中就包括代工厂商台积电。但是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传出进一步的消息,这就意味着华为的芯片不能交由台积电进行生产,那国内的企业有没有可能为华为代工呢?
目前国内制程工艺水平最高的企业就是中芯国际,但是中芯国际目前仅能完成14纳米芯片的量产。不过中芯国际最近也传出了7纳米芯片即将进入风险试产的消息,这就意味着国产的7纳米芯片也要即将问世了。虽然不能和目前最先进的5纳米芯片相媲美,但是还是可以暂时解决华为的部分芯片生产问题。
如今我们也只有静候中芯国际的佳音了,相信即使芯片不能完成生产,华为海思也不会放弃研发,这样在国产芯片实现更高先进制程的时候,华为就能第一时间进行生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