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科技这个宽大赛道上,可以根据产品和服务类型再细化分为多个细分赛道,经过高手们的不断总结,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向或者说是三种盈利模式:
一、互联网广告(搜索和社交)。这个方面的巨头在国外是谷歌(Google)、脸书,在国内传统上是百度加腾讯,但是也在受到今日头条等新势力的冲击。
二、互联网游戏。这个方面国际传统主机游戏厂商有微软、索尼、任天堂等,游戏内容厂商包括动视暴雪、艺电等,而国内的主要游戏平台是腾讯、网易,内容厂商有三七互娱等。
三、互联网在线电子商务。这个方面在实体商品销售的传统巨头有美国的亚马逊,国内是阿里淘宝、京东,而同时拼多多、美团等电商新势力也在不断地崛起。而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等则可以看成是对教育和知识等信息服务的在线销售。
在这三个领域,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以后,国际和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些头部企业,格局有了一定的固化趋势,但是由于互联网IT技术本身不断快速发展变化的特性(底层有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等技术规律的支持),尤其是在新技术催生的细分领域仍然有新的企业不断诞生,并对现有头部企业形成了具有威胁的挑战。此外,由于互联网科技平台巨头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二选一等涉嫌垄断性的行为,也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控制,这样也为新兴企业提供了一些机会。
在上述三个方面,雷晶论财道这次主要和大家聊聊第三个方面,就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是电子商务仍然是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孕育出了亚马逊、阿里这样一些巨头公司,并且把亚马逊的大股东兼CEO贝索斯推上了世界首富的位置,而阿里的Jack马也一直是中国顶级富豪榜的常客,说明通过投资于电子商务股票是有一定机会和可能性实现发财致富的目标。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公众的日常生活开支方面来看,由于这些电子商务平台公司通过吸收风险投资以及在二级市场上市融资,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资本,因此在花费费用打广告以外,也投入了一部分用于对用户的补贴,使得买家可以享受到比较优惠的价格,例如过去这些年经过阿里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宣传运作,把双十一这个本来是代表光棍节的日子变成了网络购物狂欢节。也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消费者从网络电商平台上购物的成本可能比线下实体店更低,那么就是一种商品套利行为,而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加上比价软件等工具的盛行,使得这种套利撸羊毛行为成为了网络时代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中国的电商巨头当中,本来主要以阿里的淘宝系平台和有腾讯参股支持的京东系两大电商平台为主,两者在品类、目标客群、物流体系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但是覆盖面仍非常广泛,似乎给后来竞争者留的市场空间不大。不过万万没想到,由于中国市场广阔和变化,近年来江湖上又杀出一匹黑马拼多多,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从下沉到低能级的三四线城市乃至县级城镇起家,然后逐步实现对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逆袭,对于阿里和京东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那么拼多多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哪些呢?
一、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乃至县镇级,由于消费力有限,这些地方的消费者(以中老年大爷大妈为主)更加注重物品的经济实惠性而非品牌溢价,所以拼多多用非大牌正品的“白牌”货加低廉售价满足了这部分市场客户的需求。并且由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经济实力也受到冲击,部分消费者也开始接受拼多多这样廉价商品用以度过经济难关。
二、社交方式,主要是拼多多开发了拼团、加好友砍一刀、拼小圈广告等模式,利用网络熟人、好友之间的社交互动来进行相互影响以实现交叉销售,这一点上相信拼多多CEO黄峥是借鉴了很多如QQ、微信这样社交平台的玩法。
三、游戏方式。拼多多除了在购物环节,还在用户积累各种代币环节设计了非常多的游戏,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用户的感官、延长客户的浏览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购买概率,并且其中很多的游戏是用了抽奖的形式,充分利用了人们天性当中的好赌、喜欢占便宜抽奖等特性。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拼多多在市场对综合性电商平台不看好的情况,仍能在阿里和京东两大巨头的夹击上实现了快速成长,并且在2018年美国上市以后得到更大的资本加持力量,成为电商领域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其成长和成功策略很值得电商领域投资者认真研究。而最新的消息是,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3月3日,拼多多用户的日活量首次实现了对淘宝的超越。
以上是阿里淘宝在国内市场面临拼多多的冲击,而其在海外市场的情况如何呢?
由于地理位置、物流条件、语言文化、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出海征战海外电商市场时,中国的互联网电商公司首要的目标都瞄准了东南亚市场,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市场。东南亚地区拥有近7亿的人口、且有50%人口低于30岁,正处于全球发展的快车道中。2018年谷歌报告中曾指出东南亚电商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4%,并且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
而在东南亚这个市场当中,阿里系控股子公司Lazada也受到了强劲的挑战,主要对手又是腾讯所投资的电商平台Shopee(虾皮)。
Lazada成立于2011年,一直深耕东南亚电子商务零售市场,之后在2016年被阿里收购控股,到了2018年4月,阿里巴巴合伙人彭蕾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开始掌舵Lazada,为阿里拓展东南亚电商业务。但是本来Lazada是德国的网络孵化公司Rocket Internet所孵化的企业,原来的高管以欧洲人员为主,阿里入主之后经过了多轮的人事变动,也在将阿里的管理和文化在Lazada本地市场贯彻实施时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在印尼市场上出现了较长一段时间没有广告和新品更新的现象,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而反观Lazada的竞争对手Shopee近年来发展迅速。Shopee于2015年成立于新加坡,是新加坡SEA Group(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SE)的旗下电子商务业务。Sea的核心业务主要有三部分:Garena游戏, Shopee电商, and AirPay支付。
Shopee的母公司SEA创始人李小冬(Forrest Li),主要是与斯坦福MBA校友陈欧共同创办了游戏对战平台GGame,后期更名为Garena,在2017年改名为SEA,成为东南亚领先的游戏平台,而在2013年开始腾讯也多次对Garena进行投资。在2015年,李小冬又创办了移动端电商平台Shopee,而最关键的一步是聘请了Lazada的前任董事总经理做Shopee的CEO。由于冯陟旻吸取了Lazada在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经验和教训,使得Shopee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并且抓住了Lazada在部分市场错失的机会,使得Shopee后来居上,月活用户数、App下载量、PV等方面全面领先对手Lazada。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投资人来说,看完拼多多及Shopee对阿里系电商公司的挑战和超越以后,能有哪些启示呢?雷晶论财道的主要感受是电子商务本身是个比较庞杂广阔的市场,对于广告营销、物流配送、人员管理等都具有相当高的综合要求,对现存的巨头是有利的,但是当新竞争者利用社交、游戏等方式来提高用户吸引力,并且从三四线等下沉细分市场入手,仍然能找到机会,这些经验对于平台型和垂直型电商公司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些挑战甚至是颠覆性的机会对于包括电商在内的科技股投资者来说使得挑选个股的难度会有所加大,因此从平滑投资收益、分散风险等角度来看,对于科技股的投资雷晶论财道建议仍然以ETF基金等方式较为合适,在原有巨头被挑战甚至衰落的同时,仍然可以享受到新兴挑战者成长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