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皆展开行动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在去年期间发布了重大的变化,众多参与半导体产业链的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看似是针对一个企业,其实是对整个产业链的一个洗牌。时至今日,有不少供应商拿到了许可,但整体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而最直接的现状就是造成全球缺芯,不只是手机产业,缺芯问题也波及到了汽车领域。似乎考虑到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变局,各国皆展开行动。
首先是中国,包括华为、紫光、大唐半导体、小米、中芯国际等90家国内顶级企业联合宣布,计划成立中国集成电路技术委员会。一共90家中企联合,让中国半导体建立自己的标准化体系。
一直以来,全球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标准和技术要求都是国外建立的,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也有自己的产业支柱,凭什么不能建立自己的标准化体系。
这也是中国计划向全球芯片产业链迈进的重要一步。致力于国产芯片的全球化。
其次欧洲17国也有行动,17国联盟签署协议,要提高欧洲在全球半导体的地位,减少对美国和各地区的进口依赖。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欧洲半导体实力更进一步。
各国皆展开行动,而且日本邀请台积电建厂也有了成效,台积电答应在日本建立一座半导体材料研发中心。如此一来,日本半导体行业影响力也会逐渐上涨。
韩国也有大动作
几乎各国都在为半导体产业深思熟虑,毕竟一颗小小的芯片足以改变世界。所以不得不重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变局,必要时刻必须早做准备。于是韩国也有大动作了。
韩国传来消息,打算向全球发布“半导体IP使用支持计划”,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让国内外企业建立一个芯片IP平台。任何的最新动态,信息都能从中获取,让各大企业方便生产。
韩国此次的举动无疑是为了应对全球芯片紧缺,避免在芯片紧缺市场环境中受到重大影响。韩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话语权是非常高的,仅三星一家公司,就让欧洲、北美洲等国家的大部分芯片订单涌向亚洲。
三星具备的芯片生产制造能力不可小觑,所以韩国的大动作,或许能凭借三星的影响力,让众多半导体巨头参与其中。
芯片问题刻不容缓
美国一系列的芯片行动让不少美企深陷其中,前文提到这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一次洗牌,其中也包括了美国企业。因为不能顺利出货,芯片堆积成问题,因为晶圆紧缺,芯片制造难加工。
芯片问题已经波及到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众多工厂,车型减产。综合来看,芯片问题刻不容缓。
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被限制合作,无法顺利参与全球化进程,阻碍各国供应链企业的发展。解决的办法在于美国意识到问题所在,早日开放合作,解除限制,只有让企业顺利参与全球化,才能建立稳定的半导体生态。
第二个方面是半导体生产制造有限,资源向重要产业倾斜。因为大量的芯片都涌向了电子消费产品,而忽略了其余产业的芯片需求。
造成行业缺芯问题加剧,为确保更行业的稳步发展,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重视生产,合理调度资源分配。